三江并流遗产保护:"进亦忧,退亦忧"的边缘
2006年12月云南省"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马苏红表示,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目前处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当地政府不愿斥巨资保护,守"金山"受穷,但进一步开发又有可能造成破坏。 <br>马苏红认为,对三江并流遗产地进行系统和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实际上超过了云南省整体生产力的水平,遗产地总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自然遗产地之一,现有条件下的开发容易导致低水平和重复性。 <br>此前,"三江并流"区域由于传出当地计划兴建多级水电站、开发矿产资源的信息,一度险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濒危遗产名录。11月,美国地理协会可持续发展旅游地中心曾公布世界顶级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排名,"三江并流"仅以52分列在84位。 <br>专家认为,中国现行的风景名胜区保护做法对保护包括世界遗产地在内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不利。如在12月1日施行的最新《风景名胜区条例》中,所有的"保护"、"利用"、"管理"工作都压在地方,国家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只是行使监督职能。 <br>"地方政府缺乏资金对遗产地进行保护,当地又同时存在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在这种格局下,同地方政府谈保护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受欢迎的。"马苏红说。 <br>从事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的学者邓冰认为,现有的许多旅游开发存在土地争夺、恶性抢客、资源浪费、项目重复、景观污染、环境破坏等多种问题,一个好的旅游规划应该在深刻理解当地经济、社会结构的局限性和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开发。 <br>"在国外,许多遗产地都开发成国家公园,其中的员工全部属于公务员序列,国家每年投巨资对国家公园进行维护,并把遗产地开发成融科研、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马苏红说。 <br>专家认为,中国许多遗产地的开发仍停留在相对落后的理念下,景区多是结合自然风景介绍一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景区周围多为千篇一律的纪念品商店和娱乐中心,与国外科学色彩浓重的定位不可同日而语。 <br>马苏红提到,对于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仅靠出台法律和条例是不够的,只有在经济分配、资源分配层面进行根本的政策变革,适时导入科学的补偿机制,才能根本解决遗产地的长远保护难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