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古迹能否为子孙留点原貌?
编辑:周小林<br><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6/12/21/222659.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一些官员大笔一挥,我们和子孙后代就永远失去了一些祖辈留下的“精神家园”。)<br>
<br>对历史遗迹的开发,是为吸引游人获取经济利益,还是为子孙后代更好地保留历史和记忆的载体? <br>
“现在,有些地方为发‘旅游财’,把一些历史遗迹进行了面目全非的改造,门票价格一涨再涨。几乎全国各地的景点都建起了商业街,挂满了大同小异的旅游纪念品。”热爱旅游的北京游客姚燕向记者表达了自己对当前经济浪潮势欲淹没历史古迹的不满。 <br>
然而,在广西兴安县的灵渠景区,姚燕惊奇地发现,这里没有雕梁画柱的“古装建筑”、没有旅游纪念品商店,也没有让游客“望而却步”的高价门票。 <br>流淌了2000多年的灵渠水与周围的参天古树、青石故道和长满青苔的堤坝浑然一体,展示了这条世界上最古老的有闸运河的历史原貌。“置身其中,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挖渠筑堤的情景。” 姚燕说。<br>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6/12/21/223101.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沙盘上的灵渠)<br>
<br>
灵渠,是秦代修筑的水利建筑,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它的陡门、铧嘴、大小天平坝无不展示了我国古人的卓越智慧。因此,为保护原貌,灵渠景区一直没有招商引资,进行大规模的开发。<br>据兴安县委宣传部部长刘建新介绍,这不是因为兴安的开发前景不好。距灵渠10分钟车程的一个台商投资的度假村5年内接待的游客就超过了400万人次。他说:“功能性的规划和再造可能会破坏人文历史,而资金短缺还将使工程流于粗制滥造。而且,游人真正想看的是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是钢筋水泥、毫无文化价值的‘假古董’。因此,牺牲眼前的经济利益换来的将是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br>
当古迹保护和旅游开发产生矛盾时,如果当地的执政者能少追求一些“政绩”,开发商能少一些利益的驱动,也许,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的道观就不会被改建成三星级宾馆;山西境内的古长城就不会因为建砖厂而残缺60米;三元里抗英炮台就不会因为高架桥而被迫“搬家”;中山陵绿化区也不会有高速公路从中穿过…… <br>
也许,我们的祖先在修筑长城、开凿运河时不会想到,他们的杰作会成为子孙后代的“精神家园”;同样的,现在某些地方的一些官员大笔一挥时也不会想到,他们拆旧建新的开发项目将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失去一些祖辈留下的“精神家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