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应用研究
编辑:周小林<br><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5/29/133930.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少数民族文化抢救、保护、传承的严峻形势和数字化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云南大学云南省电子计算中心依托在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积累,在国内率先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了数字化系统性研究,并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示范作用的创新性研究成果。2007年5月28日,这个项目通过了相关部门的验收。 <br>这个项目主要针对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了可数字化调研分析、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及数字化应用示范研究,回答了如何选择、如何实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等关键问题。项目于2003年10月立项,2006年10月完成全部研究任务。 <br>据项目负责人、云南大学云南省电子计算中心主任王耀希介绍,这一项目以云南省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为例,制作了"祭署仪式"3D数字作品等数字作品和"真诚的祝福"、"自然神的微笑"电视专题记录片,以及纳西东巴文化展示和解读交互式多媒体软件等,真实再现了已经消亡的"祭署"仪式和东巴文化遗产。其中,数字作品"祭署仪式"等三项成果获得知识产权保护。 <br>28日,经云南省科技厅鉴定认为,项目不仅在选题、策划、项目管理、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有新颖性,而且在文化遗产可数字化的资源评价方法、面向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元数据描述、以内容管理架构为核心的解决方案、面向文化遗产的虚拟场景建模技术、面向无形文化遗产的虚拟再现技术等方面实现了技术创新,显现出十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br>目前,作为重要的数字收藏和宣传展示资料,这个项目的对象研究和实例研究成果已经被应用到云南省内多个文化、研究部门以及丽江和香格里拉的有关纳西乡村,同时也被应用到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国际合作大型工程建设规划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