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以全新视角看“欠开发”
撰文:王璐瑶 杨志刚 项开文 编辑:周小林<br><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7/21/174406.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图为友多在贵州省黔东南州考察)<br>
<br>原生态资源是祖先留下的“宝”——黔东南州以全新视角看“欠开发” <br>高亢激越的民族歌舞,诉说着原始山水的神奇,绚丽纷呈的服饰瑰宝,记载了山地民族的渊源。生活在黔东南自治州的33个民族,将这块土地上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辛勤耕耘成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胜地,令世人神往。 <br>历史不会忘记,上世纪60年代以后,黔东南的“林财政”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上世纪90年代末,高耗能企业大规模进入黔东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了短暂的经济效益。如今,苗乡侗寨再次蜕变,全州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使曾被城市化进程遗忘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璀璨发亮,旅游产业也随之升至富民活州的朝阳产业。 <br>这是一段不断探索、艰难前行的历程。 <br>黔东南境内群山叠翠,树木葱茏。数十年前,林农们沿袭传统劳作,砍树伐林,将木料从水路、山路源源不断地运至江淮,大山里的木材集散地温饱不愁。“苗岭苍苍,林海茫茫,木头当财政,大山作银行……”这首在清水江和都柳江畔广为传唱的歌谣,正是当初黔东南经济发展的写照。 <br>走进1998年,全国实施“天保工程”,禁砍天然林,限伐人工林,黔东南不得不从吃“林财政”走向生态保护。而其他工业企业不仅有限且弊端重重,使原本生产总值就在全省挂末的黔东南更加捉襟见肘。 <br>各县市急于寻找新财源和新出路,不约而同为粗放型经营的高耗能企业敞开了大门。虽然资源环境面临危境,但其“吹糠见米”的利税使各地对高耗能企业的进入采取了宽容、默许态度。只顾眼前利益而饮鸩止渴的办法只维持了几年。国家明文严控高耗能行业无序发展以后,黔东南近百家高耗能企业全线崩溃。大型企业忙不迭地节能减排、优化技术,更多的企业则相继停产倒闭。 <br>难题再次摆在州决策层面前:黔东南一是农业人口多耕地少,二是矿产资源贫乏,三是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要持续发展,是扶持已有的旧产业还是开辟新的“罗马大道”?新的经济格局又如何定位?<br>站在十字路口,全州上下经过反复思考,终于形成共识:黔东南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外界眼中的“落后”劣势,换个视角则是祖先留下的“传家宝”,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原生态旅游资源因其“人无我有”,最有卖点,最有竞争力,最具转换为资本优势的上升空间。<br>黔东南州州委、州政府明确思路:在少数民族占总人口81.9%的民族边远地区,欠发达、欠开发是现实,鲜被现代文明冲击的民族歌、服饰、银饰、民俗独具原汁原味的魅力也是现实。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把落后山区的另一面提炼、包装成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变成“金饽饽”,方能生财富民。培植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是拉动经济的最佳选择。<br>思路决定出路。黔东南立即着手规划,建设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旅游大州!新时代的科学发展格局令人振奋:农业稳州、工业强州、旅游活州。<br>“旅游激活经济,带动相关产业链兴起,这一决策不仅符合州情,更与贵州建设旅游大省的战略一拍即合。”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耿生茂说。<br>伫立巍巍雷公山顶,芦笙伴着苗族飞歌,曲调悠扬让人心醉;月光里,倾听天籁般的侗族大歌,亲手触摸风雨桥、鼓楼的木铆,仿佛徜徉于历史长河;领略氵舞阳河畔镇远古城的风韵,走进“汉文化孤岛”隆里古镇的城门……当州里的干部调查收集黔东南的文化旅游资源时,惊喜地发现,原来脚下拥有如此众多、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的愿望愈发强烈。各级党政渐渐形成旅游业是“一把手”经济的共识,其政策、体制、资金都为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作好充分准备。<br>“每走一步,规划先行,州委州政府显得有条不紊。”州发改委干部张孝云说,州里整合旅游资源,按区域、类别分为雷公山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镇远历史文化名城和氵舞阳河山水风光旅游经济圈、黎平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br>以特色文化为支撑,“城建围绕旅游规划进行,交通围绕文化旅游先行,宣传围绕文化旅游包装,经济围绕文化旅游搞活”被提上州、县市、乡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城市规划和旅游景区建设、交通、宾馆、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重点倾斜旅游产业。<br>沉寂了数千年,古老乡村开始焕发生机。近年来,黔东南累计投入旅游建设资金11.85亿元,造就了一批亮点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全州产业结构实现从“一三二”向“三一二”的转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