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民族味带来凯里旅游热!
撰文:陈丹 熊诚 编辑:周小林<br><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8/15/011620.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苗家美人靠式的公交车站,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组成的民族体育场,风格独特的民族工艺品小店,凯里城市散发出的浓浓“民族味”,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已落下帷幕,来自北京的张先生却没舍得走,每天穿梭于凯里的大街小巷,拍照、品苗家宴、听侗歌、看民族风情展,张先生对这座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着了迷。 <br>凯里市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城市,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5.2%,古有“苗族大本营”之称,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占75.8%,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凯里旅游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步时,就意识到丰富多彩、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是发展旅游的雄厚资本。 <br>“要想富,就要搞旅游。”凯里周边的众多民族村寨成了首批开发对象。“七五”期间,开发了青曼、麻塘、瓮项3个民族村寨,“八五”期间,又开发了南花、新光、石青等10余个民族村寨。为深入挖掘这些村寨的民族文化内涵,凯里市组织市志、文联、文化等部门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各部门深入各个村寨,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整理,将多彩的民族文化、当地村民的地域文化、历史沿流的传统文化等融于旅游之中,突出村寨的民族性、文化性、独特性和生态性。 <br>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公司+农户型经营模式,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建设和改善环境;指导村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招徕国内外游客。经过多年发展,如今这些民族村寨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与日俱增。除民族歌舞表演外,农耕体验、刺绣、婚俗、旅游纪念品开发等一系列主题线路日益完善。已列入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南花村,过去不通桥、不通路、不通电、人均收入不足500元,通过发展民族风情旅游,2006年接待中外游客达8.1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750万元,人均收入近3000元,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49%。 <br>随着凯里周边民族村寨旅游的红火,凯里市区建设要体现“民族味”被提上日程。从2005年开始,凯里市要求所有新建项目在规划时必须体现苗侗建筑文化符号,否则规划部门不予审批。在黔东南州和凯里市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投资上亿元,先后建成了凯里民族体育场、大阁山公园的苗族建筑群、苗侗风格的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等。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公共建筑,成了凯里城市的一张“民族名片”,并成为贵州东线深受欢迎的民族风情旅游新景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