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建立“汶川大地震博物馆”
撰文:周小林“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建立地点:汶川映秀镇(此次汶川大地震的震中)
“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可分为三大部分:
1、“汶川大地震遗址”
2、“汶川大地震纪念馆”
3、“汶川大地震纪念碑” 支持友多的建议:em14
绵阳全球征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方案
人民网四川绵阳5月22日电 (记者 郝洪 李泓冰)昨天,绵阳市有关方面向全球发出紧急倡议,征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方案和地震博物馆策划设计方案。
倡议书说,希望全球有关地质、科普、旅游、文物、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及广大网民,能“以无边的爱心,关注四川灾区人民灾后重建工作,为保留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实物见证,贡献智慧”。
“5.12”四川强震给四川省北川、什邡、汶川、平武、绵竹、江油、安县、都江堰、青川等县市造成重大损失。截至5月22日10时,大地震共致51151人遇难,288431人受伤,29321人失踪。其中,四川地区遇难50651人,受伤277028人。
震灾最重的北川县城已成一片废墟。全县长驻人口约2万人,目前,已约有8605人遇难,是遇难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县。该县北川中学3000名师生,只有1300多名幸存。曾经繁华的小城镇,如今满目凄凉,只剩下坍塌的房屋和哀伤的瓦砾。5月21日凌晨,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对该县城实行特殊管制,非救援和防疫人员,将不再被允许进入北川县城。
“近两天来,我们陆续收到不少关于在北川建立‘5.12’地震博物馆的建议。”绵阳市旅游局局长侍玉蓉说,“当年唐山大地震没有留下一个完整的、纪念性的地震遗址,今天,我们不想再留下任何遗憾。”
侍玉蓉表示,目前,当地政府对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和地震博物馆建设尚未有明确的计划。但是,他们已收到不少专家和民众的建议,提出在北川县城选址新建的条件下,保护好在地震中被毁的老城废墟,一些典型的废墟要保存好原貌,并在废墟附近建立“5。12”特大地震纪念馆,和废墟一起组成一个地震科普教育基地。既追悼所有在这次地震中死去的亡灵,又教育后来人。
目前,绵阳市文物局已派出工作组奔赴灾区征集震灾实物。绵阳市旅游局也派出专门人员到北川拍摄资料照片。
立一座刻着遇难者名字的纪念碑
2008年05月21日 08:44:20 来源:新京报截至5月20日18时,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已造成40075人遇难。连日来,这个黑色的数字一直在上升,让中国痛断肝肠。
尽管地震夺走了数以万计的身体与生命,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总有办法让逝者留下名字,有尊严地离去,而不是将他们的名字与身体一起掩埋。此时,我们应
该让“数字”变“名字”,为逝者立一座刻有他们名字的纪念碑,让标刻这场苦难的抽象数字,变成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人的姓名。
昨天(20日),为了尊重逝者,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对既无有效身份证件也无亲属辨认,无法确认身份的遇难者,公安、卫生部门要尽力对遗体进行编号、记录、拍照、提取可供DNA检验的检材,并由公安部门统一保管和检验,建立“5.12”地震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
死者长已矣,生者多努力。显然,我们需要铭记的并不只是一场国难,几许悲情。只有记住每一个人,关于这场灾难的记忆才能更真实,对生命的尊重才能更具体。一个民族关于苦难的记忆,不能只靠口耳相传,承载苦难记忆的书本、文献、证物,以及各种形式的博物馆会留传于世,见证一个社会的痛定思痛与生生不息。
铭记苦难是一种社会责任。对于任何灾难而言,只有一个“集体受难”的悲剧印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任何群体性灾难,都是由具体的个人来承受,正是个体的不幸构成了集体记忆的所有细节。
国家记忆,最后都得落在个体具体记忆之上。任何灾难,最后也都是具体的灾难。“9·11”恐怖袭击后,纽约建“世贸中心纪念馆”,收入许多“9·11”罹难者家属捐赠的照片及二百多个罹难者的遗物,并在世贸大厦原址上永久性地留下了近3000名罹难者的名字。而在中国,1946年西南联大正式结束时,师生们在校址上竖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上面刻着联大从军学生的纪念碑文及834位从军学生的名字,至今未失。
任何国家的历史,都是具体的人的历史。对逝者名字的梳理与铭刻,同样是在补写历史。对于发生在汶川的这场灾难,透过媒体报道,尽管我们已经知道了许多感人故事和英雄事迹,但是更多逝者还不为人知。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努力留下所有逝者的名字,让每个人的姓名成为集体记忆的入口,事实上也是在丰富我们的世界,对生者与死者尽责。
一块大地开裂,给全人类留下伤口。眼下所有努力,不仅为了超拔于苦难之上,更为了重申人的价值与信仰。从设立国家哀悼日,到发文严格要求礼遇每一位遇难者遗体,这一切莫不说明,共和国正在不断用具体的行动,丰富着国家伦理。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每一位逝者都贵比国家。
没有对个体生命的充分尊重,就谈不上以人为本。灾难过后,我们需要建一座碑,纪念这场国家灾难;在这座碑上,要镌刻上所能证实的遇难者的名字,让这场灾难变得具体而真实,让大写的“人”字矗立在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新京报社论)
建议在地震废墟上建一面纪念墙
2008年05月22日 08:47:24 来源:工人日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亿万网友在MSN名字前标上了彩虹,在QQ头像上点燃了蜡烛,用各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纪念。国务院将5月19日至21日定为全国哀悼日后,几乎所有在这三天出版的纸质媒体,均是醒目、凝重的黑色。黑色是一种深沉的哀悼。
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更好地活下去,这是每一个关注汶
川灾情国民的最大愿望。如今,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灾后重建的大幕也已拉开。在大规模重建开始之前,笔者建议:在地震的废墟上设立一面纪念墙,将所有逝者的名字刻在上面,以告慰他们在天之灵。
设立纪念墙,是为了让历史永远铭记这些罹难者,也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个悲伤的时刻。
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有一面纪念犹太人苦难历史的哭墙,任由虔诚的人们抚摸、亲吻、祈祷、哭泣;美国发生“9·11”恐怖事件后,也在世贸遗址上竖起了一面写满逝者名字的纪念墙……
汶川大地震可谓惨绝人寰,数万人一夜之间与生者阴阳相隔,多少个亲人离去了,多少个家庭破碎了,多少人在啜泣……将逝者的名字永远地留在纪念墙上,供他们的亲人凭吊,也许能给他们带去一丝慰藉。
用一面纪念墙来铭记那些在地震中遇难的人,既是一种纪念,又是一种无声的警醒。它时刻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灾难,不要忘记罹难的同胞;它也会告诉我们,生命无价,世事无常,因而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为死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以示哀悼,最初就是民间及媒体多次呼吁,最终由国务院做出决定,深得民心。为大地震的罹难者建一面纪念墙的建议会不会受到重视呢?我们期望着。(王永改)
筹建汶川地震博物馆的三条理由
2008年05月22日 09:38:58 来源:广州日报(周祖荣)笔者认为,汶川地震博物馆的筹建,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是历史价值。历史不仅是站在今天看过去,而且要站在明天看今天。以此历史观出发,我们有责任把此次地震灾难作为一次历史性事件记录下来,见证它的破坏力,见证我们直面这场灾难的举动,见证这代人的精神境界。
其次是学术价值。此次汶川大地震是我国西部地区建国以来发生的损失最大的一次破坏性地震。因此关于此次地震中地质、地貌研究以及水源等多方面的重要资料,可说具有多学科研究价值。建汶川地震博物馆,对地震的相关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活化石”。
再次是精神价值。此次汶川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焕发出患难与共、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笔无穷的财富,是民族精神的一次升华。
历史上,很多天灾人祸都建有博物馆,且文化价值不菲。如原子弹爆炸后有广岛博物馆,有二战奥斯维辛博物馆,南京大屠杀也有博物馆。天灾方面,庞贝古城的消失,博物馆就做得很棒。
在当前抗震救灾中,可对筹建地震博物馆做些基础准备。如保存几处地震破坏的原生态现场,设立“汶川死难人民纪念碑”,珍藏与地震、赈灾有关的内容,包括遇难学生书包,救灾中用过的降落伞及大量照片录像等,无疑是一部关于地震展览方面的“活辞典”。
地震博物馆要收藏精神记忆
2008年05月24日 08:02:26 来源:中国青年报(李忠志)5月22日,四川省绵阳市有关方面向全球发出紧急倡议,征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方案和地震博物馆策划设计方案。倡议书说,希望全球有关地质、科普、旅游、文物、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及广大网民,为保留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实物见证,贡献智慧。(5月23日人民网)
汶川大地震,灾难惨重。毫无疑问,即便温家宝总理不提议,人们也希望在地震灾区建立一座地震博物馆。问题的关键是,这座博物馆应当怎么建,它将承载什么功能?
地质、科普、旅游、文物、建筑……从有关部门征集意见对象的研究领域透露出的信息看,这个博物馆将来或许更多的是承载旅游、科普等实用功能。在我看来,这座博物馆要想有意义,其精神价值应当超越实用价值。它所记录的不应只是地壳的物理运动造成地表变化,更应当收藏下灾难中人们灵魂的反思和精神的升华。套用傅雷先生的话讲,一场地震带来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绩”。
灾难除了带来损失和痛苦,也蕴涵着独特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具体来讲,它可以让人们反思生存境遇,深入思考灾难、死亡和生命的话题,追问生命的意义,感受人性的美好。它让人们体会被救和救人,得到被救的欣慰,激起英雄意识,挑战自身极限,产生崇高美感。这也是为什么灾难在文学艺术领域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原因。
这次汶川大地震,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因为传播观念的进步,媒体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透明而全面的灾难现场。用网友的话说,汶川大地震要比最经典的灾难片都令人震撼、颤栗。尽管我们经常听到矿难、洪灾的消息,但是这一次,电视镜头、新闻图片、细致入微的描摹,让很多公众第一次直接地感触灾难,第一次直接地面对死亡,第一次生动地感受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光芒。人们仿佛裸露在体表的神经敏感到极点,所有的人都仿佛受到了灵魂和精神的洗礼。这场灾难给我们带来了不愿意触及的创伤,也给我们的国民带来深刻的灵魂反思和难忘的精神记忆。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反抗遗忘的历史。地震博物馆的使命在于记忆。但我们决不能只用它来记忆地壳的物理变动,而是要记忆人们的精神,这样的博物馆才能提升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要知道,我们从灾难中收获的一切,成本大到我们根本不想付出,唯有把其功用发挥到最大,才对得起惨重的损失,对得起死难的同胞。在这座博物馆的精神记忆柱上,至少应当有这样的主题词:
勇气。地壳内部释放的能量摧毁了一切,但人们内心释放出的勇气支撑着人们的精神。让我们记住《世界末日》中那句最激励人心的台词:“我们人类经历了历史的混沌、错误和过失,经历了所有的苦难,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只有一种东西能纯洁我们的灵魂,激励人们超越自己,那就是勇气!”
敬畏。地震证明了人类的渺小。人在自然面前保持一种敬畏,比盲目地相信人定胜天要好得多。有些灾难,我们保持敬畏也无济于事,但有更多的灾难却会因为人的敬畏心而不降临。
大爱。即使灾难摧毁了一切,只要一息尚存,爱永远都是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主题。父母用身体护住了孩子,老师用生命捍卫了学生,战士拼尽全力拯救那些不相识的人,大学生用自己的鲜血拯救伤员……除了爱,没有别的理由能解释。
人本。以人为本,绝不放弃,救人高于一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首次给普通的遇难者设立国家哀悼日,给普通人的生命以崇高的礼遇和人文关怀。
……
还有多少精神记忆需要承载,这需要在灾后发动全民总结。
这些精神记忆将以某种形式成为地震博物馆的“主角”。人类喜欢遗忘,无形的精神又比有形的物质遗忘得快得多,今天看来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蚀灭。如果地震博物馆不承载精神记忆,几十年后,地震博物馆或许会可悲地沦落为靠门票赚钱的景点。
绵阳市文物局:地震博物馆将建哭墙
绵阳市文物局:地震博物馆将建哭墙2008年05月24日 11:50现代快报 快报特派记者 高国 陈泓江 发自绵阳灾区昨天下午,绵阳市文物管理局临时办公地点门口,一辆小货车缓缓驶来,车上,有一块毁损的“大禹故里”牌匾,四个镏金大字依然闪亮。
这块牌匾见证了5·12那场大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大禹故里——北川县城沦为一片废墟,不复存在。这里,将作为地震遗址保留。而这块牌匾作为珍贵文物,会出现在将来的地震博物馆里。
这块牌匾只是绵阳市文物管理局搜集的震灾文物之一,更多震灾文物目前正在紧张的搜集整理中。绵阳市文物管理局通过现代快报,向全社会征集关于这次震灾的文物资料:地震惨烈灾难典型实物、社会各界抗震救灾典型实物、平面媒体和影像资料……
地震博物馆正在筹建
5月22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再次来到灾区北川,殷切地对当地干部说,我们要再造一个新北川。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
“建成地震博物馆,见证这场特大灾难,纪念亡灵,警示后人,同时为地震科学提供研究对象。”昨天下午,记者来到绵阳市文物局临时办公地点,局长王锡鉴刚刚带队从北川搜集震灾文物资料归来。他说,这场特大地震发生后,各界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地震博物馆也将见证这种精神。
“我们坚决落实温总理和上级政府指示,做好地震遗址公园、博物馆的筹建工作。”王锡鉴说,除了救援、防疫、整修道路等工作外,建议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对地震灾难现场进行保护,尽量维持原貌。借鉴唐山地震博物馆、日本地震博物馆等建设经验,召集地质、地震、卫生、水利、文博等方面专家,对现在的北川县城废墟进行调查了解,规划论证方案。
王锡鉴说,此次地震几乎波及了整个四川,也辐射到省外其他地方,汶川虽然遭受重创,但博物馆的名称不一定是汶川大地震博物馆,也有可能是四川西北大地震博物馆或四川大地震博物馆。
6个震灾文物征集小组紧急行动
汶川地震发生后,绵阳市文物局、绵阳市博物馆就拿出了《征集“5·12”抗震救灾资料方案》,并于5月19日正式组建6个震灾文物征集小组紧急投入征集工作。
“6个征集小组有5个是由各地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挂帅。”王锡鉴介绍,整个资料的征集工作分为北川、安县、江油、平武、绵阳、媒体资料征集六个小组,分区域深入开展征集。
遗址上将建“哭墙”
陈世琼是绵阳市文物管理局北川资料征集组成员之一。地震之前,他是北川县羌族博物馆副馆长,这场惨烈的大地震夺去了他的母亲和孩子的生命,时至今日,他仍然没有找到母亲和孩子的遗体。
“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至今都没有找到亲人的遗体。”陈世琼说起这一切时,眼里已经没有泪水,他的泪水已经流干。 “在遗址上,设置一面墙,上面有每一个遇难者的名字,我母亲和孩子的名字也在其中,每年我也可以去那里祭奠他们。”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陈世琼正在博物馆整理相关资料,突然觉得房屋在抖动,他还没有反应过来,地动山摇,又一波地震袭来,砖头、瓦块稀里哗啦向下落。
眼看着房屋就要倒塌,陈世琼一把将同事吴哓红推到沙发下。“当时根本站不稳,也没法向外跑,后来我们两个躲到厕所里,才逃过一劫。”陈世琼逃出来后,看到昔日繁华的大街已经成为一片废墟,耳边到处是喊救命声。
“建地震博物馆是对亲人最好的纪念”
“灰尘很大,一米以外根本什么都看不到。”20分钟后,灰尘小了一些,陈世琼摸索着跑向王家岩的幼儿园,“地震发生时,我儿子肯定刚被我母亲送到幼儿园。”
然而,等他跑到幼儿园时,眼前已是一片废墟,幼儿园没了,小学没了,附近的民政局没了,财政局也没了……
“一座大山垮下来,什么都没了,成了平地……”陈世琼发疯般扒着废墟,然而,什么也没找到……
“然后就开始救人,碰到一个救一个,能救一个是一个。”此后五天,陈世琼抱着一丁点的希望,跑遍了所有医院,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消息。
目前筹建地震博物馆是他最大的希望,“这是对我亲人最好的纪念,对所有遇难的亡灵最好的纪念。”
这几天,他一直往返于绵阳和北川之间,搜集震灾文物资料。
委托快报向社会征集相关资料
得知快报在震后第一时间安排记者赶来现场采访,并组织了志愿者为灾区服务,绵阳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唐光孝很感动。“我代表文物局委托快报作为全国第一家新闻单位参与此次征集工作。”
“快报对这次震灾的相关报道,快报记者的采访笔记、拍摄的照片,快报开展募捐活动的条幅和募捐箱,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唐光孝还希望快报组织的志愿者生活用品也能提供给征集小组。
绵阳文物局征集资料内容
一、征集内容1、反映地震惨烈灾难的典型实物
反映灾难现场惨烈场面和灾民临时安置点的各种实物资料(以学校、幼儿园、医院、家庭等灾难现场实物资料为重点,辅以图像资料)。如学校垮塌后校牌、队旗、书包、遇难者遗留物,震后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分的挂钟、座钟、落地座钟等。
2、反映社会各界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典型实物
(1)反映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人民警察等奔赴灾区抗震救灾的相关实物资料。如服装、施救工具、旗帜、标语、签名等使用过的物品。
(2)各地救援队、医疗队,外国救援队在灾区实施救援的各种实物资料,如救援者的服装、手套、废弃安全的医疗器械、旗帜、标语、签名等。
(3)反映各地志愿者在灾区参与救灾的各种实物资料。如背心、丝带、旗帜、标语、签名等。
(4)反映全国各地支援灾区的各种实物资料。如标有救灾名称的纸箱、捐赠物品清单、旗帜、标语等。
3、各级政府领导、专家指导抗震救灾实物
(1)国家领导人来绵阳指导震灾工作使用过的用具和群众表达感激心声的实物资料。如群众手中举的“总书记,您辛苦了”的纸质标语,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使用过的扩音器、帐篷或雨具等。
(2)医院、灾民安置点、灾民救助站等场所的相关实物资料。
(3)各方面专家深入灾区制定、指导救灾和重建方案的相关实物资料。如水利专家勘察、监测堰塞湖、大型水库等的实物资料等。
(4)地震后各级地方政府组织救灾的典型实物资料,如寻亲公告等。
4、平面媒体和影像资料的收集
(1)本地政府涉及地震的全部公告。
(2)各种媒体登载的地震灾情报道,《绵阳日报》《绵阳晚报》,以及《中国文物报》《人民日报》《四川日报》《成都商报》等媒体涉及地震的报道按照时间顺序全部收集;其他平面媒体重点收集第一天的报道。
(3)联系、收集涉及绵阳地震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如灾难现场、救灾场景、医疗救助等内容。
(4)与这次地震有关的感人诗作、散文及救灾中动人故事等,以绵阳为主。
(5)市文物局抗震救灾所有文件、简报等。
5、反映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相关实物资料。
二、征集实施时间
从5月20日开始,长期征集抗震救灾资料。
紧急征集时间:一个月,即5月20日—6月19日。
邮寄地址:绵阳市文物管理局
邮编:621000
特别提醒:征集人请注明资料名称、质地、所有者、征集地点、征集经过。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在北川建博物馆可能性最大
由本报呼吁的“为汶川地震遇难者建纪念碑”一事,不仅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也得到了文物专家的肯定。昨日在都江堰现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在北川修建地震博物馆的可能性最大。这场大地震,使得北川整座县城被毁,那么北川是否就是博物馆的建立地点?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在北川建立博物馆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具体的方案必须要等到专家到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后才能最终给出。”据悉,目前,各地文物局也正积极地进行文物征集,不仅仅是遇难者的遗物,也包括救援者、志愿者的救援工具等等。童明康说:“我们希望这类的物品越多越好,等到具体实施阶段时,让专家们去具体挑选。”目前修建地震博物馆还在构思阶段,“我觉得这座博物馆体现的不仅仅是废墟,一些倾斜的、还未倒塌的房屋建筑都应该包括在内,可以让参观者亲身去体验当时的环境。”为遇难者修建纪念墙也是有必要的。童明康说:“墙上要刻上每一个受难者的名字。”据了解,预计修建的博物馆除了采集跟地震相关的资料外,还将吸取国际经验来进行设计。“比如模拟地震现场等等,让前来参观的人可以亲自体验地震震级,并可从中获得地震知识以及普及如何防御等等知识。”童明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