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赕古道·武庙会推动大理走向世界
编辑:周小林(大理武庙效果图)
一部关于大理文化品格的保护、修复和再创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大理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以文化带动商业,以武庙为中心,引动商业圈,集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购物于一体,这就是云南城投置业股份有限公司首个参与大理古城保护提升改造的项目——河啖古道的一期项目“武庙会”。
在开发者的构思中,“年年三月街,天天武庙会”的盛况即将再现,600年前武庙的民俗生态,将为游客带来声色动人、熙来攘往的庙会集市体验。7月14日,白族本主文化的征集活动的启动,则又是国内休闲旅游地产开发的一个创新之举。
大理武庙会,有望与南京夫子庙会相媲美
作为旅游地产,“河赕古道”首先抓住了“武庙会”这个“魂”——这里也曾经是展现大理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有专家指出,大理文化千种万种,总的来说就是两类,一文一武,恢复建设武庙,弘扬武庙文化,就是肩负起了保护大理文化半壁江山的重任。
据云南城投相关负责人介绍,河赕古道项目总占地约70亩,总投资约3亿元,包括“武庙会”、“桃源居”和“春秋坊”三部分。其中:“武庙会”位于博爱路以西,毗邻214国道和红龙井水系,是在武庙旧址对古迹实施恢复重建,项目占地约30亩,总投资1.3亿元。“桃源居”结合毗邻洋人街的区位,项目功能定位为高端大理白族院落式大宅院,项目占地18亩,总投资规模约8000万元。“春秋坊”项目功能定位为以体验式民居客栈群为主的分时度假酒店,项目占地22亩,总投资规模约9000万元。
武庙会是河赕古道系列项目的开篇之作。据史书记载,武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距今已有614年历史。武庙又称关帝庙,是祭祀三国名将关羽的庙宇,占地20亩,规模宏大,殿前院子宽阔,可容千人,专为祭祀活动之用。武庙建筑群是大理文化遗产之一,是古城旅游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河赕古道·武庙会,是在原“古城武庙遗址”进行的保护性开发,并还原旧时古照壁、石马泉、古城墙、武庙圣殿等遗迹,使武庙作为大理武文化和财富崇拜的象征,始终以平安守望者的威武之姿,雄踞在大理这方风水宝地之上。
建成后的武庙会,将以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特色为建筑风格,即在追求建筑气势的同时,又能给人亲近和原汁原味之感。项目还全面引入“庙会风情”的规划理念,古城内独有的超大规模的下沉式广场,每天都会演绎最为原生态和最为精髓的大理本土民俗文化,并依据消费导向,人性化、功能化地将整个项目划分为风情餐饮区、武庙文化区、情景体验区以及古玩字画区,从而形成以武帝圣殿为核心,以特色商业为肌理的大理古城旅游商业新天地。今后的大理武庙会,将有望与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会相媲美。
融入本主文化,体现对大理历史的尊重
一个地产项目的生命力,或许能够延续几十年乃至几百年。有远见者,必然是以尊重本土文化为第一要义。
大理州副州长黄永华曾经评价:“武庙会这个项目很不错,投资方不仅有眼光、有资金,也很有文化意识。项目建成后将对大理古城文物古迹恢复、精品旅游景点打造、古城旅游转型和品质提升、进一步增强大理旅游核心竞争力,为大理旅游二次创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锡禄认为,聪明的投资方是将眼光放得很远,看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融合,武庙会的开发尊重了大理的历史文化,也尊重了所有热爱大理历史文化的人们。
与省外和国外的武庙不同的是,大理武庙还融入了大理白族本主信仰文化,将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兼具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色武庙。
本主是白族村寨的保护神,在大理近2000个村寨中,有着1000余个本主庙。为弘扬和传承本主文化,让海内外人士和游客都能了解和喜欢本主文化,让本主文化走向世界,云南城投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大理州文化局共同主办了 “让大理本主文化走向世界——河赕古道·武庙会本主文化征集活动”, 在大理全州范围内各个村寨征集优秀的本主造像、传说故事和本主节活动形式。
据了解,征集活动的主办方将通过认真研究,精选出其中最能够代表大理白族文化的64 位本主进入武庙。今后,游客不需要跋山涉水走遍大理每村每寨,只要走进大理武庙,就可以将本主文化一览通篇。本主会是白族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盛会,每个本主都有着优美的传说故事和形象生动的节目表现形式,庆祝还是和表演贯穿全年,大理武庙会每周都将推出本主文化周,将活生生的厚重的可视的可接触的白族文化以强烈的冲击力带给中外游客,让人们在短时间内尽情享受大理白族核心文化美餐,并对之留下深刻的印象。
据悉,河赕古道武庙会恢复重建项目即将竣工,当天参加征集活动启动仪式的有关人士希望,重生后的武庙会能为大理旅游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希望白族的本主文化能源远流长,发扬广大。让大理本主文化走向世界,不仅是云南城投人的社会责任,也是每一个关注大理文化传承者的美好愿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