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126|回复: 1

李婉:用爱谱写横断传奇的女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 21: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他们,让横断山域更美! 系列)

撰文:风熏草暖 编辑: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李婉 做过职员,开过公司,办过工厂。最后终于决定以阅读地球为生活内容。现为“李婉纪录片工作室”独立制作人,从事纪录片编导工作。
1、1997年第一次背包独行东南亚。
2、上世纪末期,自驾车远游湘黔鄂渝边界地区三次。
3、上世纪末期,在川西藏东甘南地带独行两个多月。从甘孜州骑马20多天途经亚拉神山,穿越无人地带,到达阿坝州小金。
4、2002年夏季,深入川甘进藏,背包独行藏北无人区三个月到达阿里。绕阿里冈仁波奇神山一周,途经海拔5850米的卓玛拉雪山口。
5、2002年初秋,跟随西藏地质勘察人员进入西藏北纬33-35度,东经80-90度之间的生命禁区考察,历时三个月。同年完成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跨越生命的禁区》,该片在广东卫视播出。
6、2003年初春,从云南丙中洛徒步走进西藏的昌都左贡。
7、2003年秋,再次从云南丙中洛徒步走进西藏的察隅县。独立完成纪录片《独闯怒江大峡谷》,该片在广东卫视播出,并获得“2004年中国纪录片学术提名奖”。
8、2004年初,独行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带一个多月。
9、2004年3月至6月,在中印边境的察隅和墨脱境内采风,独立完成系列纪录片《遥远的村落》前三集拍摄。
10、2004年8月,在怒江大峡谷古拉乡体验生活,完成纪录片《喜马拉雅的孩子》,该片参选“广州国际纪录片大赛”总决赛。
11、2004年10月,从滇进藏,在盐井找寻西藏境内惟一的纳西民族乡即将失落的文化,纪录盐井妇女近千年来的背水历史的现状。
12、2004年12月,前往西藏北部。
13、2005年,春秋两度带领马来西亚登山队翻越滇藏边界的碧罗雪山山脉。
14、2005年徒步从云南贡山进入西藏的察隅县境内,穿越滇藏茶马古道。

此主题相关图片


“天把我许给了自然,地把我许给了自然,我们于是不再分离。” ——李婉
没有结识李婉之前,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传奇,无数次想象,这样一个独行藏北的奇女子,该是怎么一般景象。在中大的校庆上闻得她说“没去过西藏的人,西藏是一个梦想;去过的人,西藏是一种回忆;住在那里的人,西藏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对于我,终极目标就是生活在西藏,能那样便是一种幸福。”甚是欢喜,尔后因一些机缘得以熟悉做了朋友后,我常常笑言:“没有见过李婉的人,李婉是一个传奇;知道李婉的人,李婉是一个感叹;而得以和李婉相识做了朋友,那便是一种福气;而对于我,能够和李婉一起分享一切,那便是一种感动。”

独立行走在汉族的奇女子
空旷的无人区,李婉一个人体味“无声无息的孤独和茫然无助的等待”,几只老鹰在头顶往复盘旋,寻找它们认为可能出现的猎物,挡风玻璃上的太阳逐渐西斜,慢慢落入苍茫的地面。
她给自己拍下一张照片,万一出现意外,这可以留给活在世上的人最后记忆和判断。然后,用仅存的一点力气往回走,走多远算多远。
李婉浅笑着说,“我想成为西藏的一部分。”
西藏,世界屋脊上的另一个世界,在这片被雪域高原上孕育了独特文明的神秘之地,一直被视为人类生存的一方净土。
2002年7月,她踏上从沱沱河到那曲的路,准备穿越被称为生命禁区的藏北无人区。可是出发前她感冒发高烧,很多人劝她别去了,因为在高原这种病是会夺命的。她在路边拦住一辆回族人开的汽车。晚上,气温降至零摄氏度。正被高烧折磨的李婉躺在颠簸的车厢内,皮肤烫得像烙铁,而体内却冷得像冰。在这痛苦的煎熬中,靠着两件武警的棉大衣,靠着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她居然撑到了天亮。
李婉说无人区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迷失方向。一次,她跟随西藏地质队进人无人区。有一天他们在雪地里开了整整一天的车竟然又回到了原地。当时,指南针派不上用场,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也与总部失去了联系,更可怕的是燃料也快用尽了。“面对这种情况,由于神经紧张,大家吵得很厉害,后来地质队的人居然问我该怎么办!?”在谈及昔日的这些的时候,她眼角都会有些湿润。虽然最后有惊无险,可回忆起来仍是心有余悸。
2003年7月,从西藏回来不久,李婉又踏上了从滇西北到西藏察隅的马帮之路。2004年李婉独自去的是位于西藏印度巴基斯坦交界地带的印控克什米尔。去克什米尔当然跟在国内行走很不相同,进去的手续颇为麻烦,到了以后也不怎么轻松。常常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跟着她,怀疑她是可疑人员。
讲到这里,我们大家都笑不起来了。李婉说,她在那里感触最深的,就是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李婉浅笑着说,“我想成为西藏的一部分。”
7年里,李婉用自己的双脚走在西藏的边边角角,用自己的灵魂靠近西藏,了解西藏,她纪录下很多珍贵的镜头,但也有没来得及纪录下的镜头,至今让李婉难以忘怀。李婉说:纪录西藏的时候,她也跟着成长。
李婉1997年从中山大学英语系毕业,1998年开始去西藏,到了西藏,热爱文学、绘画的她被西藏的美震撼了。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而且奇怪的是,她第一次去西藏,就有种回故乡的感觉,走在任何地方都那么亲切,更奇怪的是,很多藏民看着她像算盘珠样的卷发,看她黑里透红的肤色,都不相信她是汉族人,说她:你怎么会是汉族人呢?你就是我们藏族人嘛。而且,她一开始去西藏还有点高山反应,后来,一点高山反应也没了。再后来,她去西藏,就梳很多条辫子,穿上美丽的藏袍,她向周围的藏民了解,从朋友们那儿打听,西藏各个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寻找值得拍DV的线索,她要把那些闪光点系统地留存下来,她要拍纪录片。
  李婉刚开始拍纪录片时,挺难的。没有钱,全靠家里的支持和朋友的帮助。现在,好多了,从2002年开始,她每个月稿费收入差不多2500元,而且已有几家电视台提出购买她的纪录片,每分钟200元,目前,她制作完成了8部纪录片,已播出了4部,而盐井妇女背水则是她拍的西藏妇女纪录片的开片。
  说起2003年初春和秋季她两次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逆怒江而上,徒步走到西藏的昌都,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拍下沿途的所见所闻,最后完成纪录片《独闯怒江大峡谷》的经历,李婉说话的声音有点哽噎,眼圈红了。说到一路上她换了几次向导,在离目的地还有3天路程时,她病了,向导又把她转给一个只有祖孙三代3个女人的人家,让那个16岁的孙女带她走完剩下的路时,李婉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哭了。
李婉的DV一直关注着西藏的妇女和儿童。她拍的纪录片里有一部叫《喜玛拉雅的孩子》,拍的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的故事。他家住在喜玛拉雅东段群山的深处,他跟着爸爸走马帮。这条路,夏天走要5天,冬天走要7天。但是,孩子很快乐,那快乐好像是与生俱来的。纪录片的结尾,男孩向着李婉的镜头跑来,脚是湿的,李婉把它处理成慢镜头。李婉说:这个小孩,他怎么走,也走不出我的视线。我常常想:他长大了会怎样?会进城吗?会去经商吗?还是会跟他父亲一样“走马帮”?
说到西藏农牧区妇女,李婉感慨:她们从早忙到晚,背水、挤奶、捡牛粪、照顾老人,一年365天都是这样,一生也不会有停下手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妇女生完孩子的当天就干活了。她们腰酸、背疼,那是为生活付出的代价。她们在劳动中唱歌、跳舞,脸上没有愁苦,她们坚强的韧性感染着李婉。
李婉说:纪录西藏的时候,她也跟着成长。这两年,现代化给西藏带来急促的变化,她说,去年还是不引人注目的阿里地区神山附近霍尔乡,仅有两家餐馆,今年已经10多家了,还有那些新盖起来的高楼、洗头房,藏袍消失了,看到拉萨青年穿上牛仔服和西装,看到西藏滚滚而来的变迁,人民的生活改善了,李婉在欢喜的同时也有些着急,她的心里很矛盾,因为她看到西藏一些珍贵的、美好的文化在变迁中一点点消失,她站在西藏,看不到西藏,只能流泪。

此主题相关图片


城市里找不到爱人
“我们要拯救你。”朋友们对李婉说。还这样一直走下去,没着没落的,让人担心。她说,未来的爱人注定是一个藏族人,简单、真实、智慧。
身在浮华广州的李婉,忙着和西藏完个不同的生活。李婉静坐在角落,偶尔喝一口冰水。借着微弱的灯光,她小心翼翼地,一次次摊开又卷起那张西藏地图。地图已经褪色,剥落,还粘了胶纸。在奢靡和放纵的酒吧气氛中,她的表情显得过分拘谨和较真,有些格格不人。7年去西藏9次,有时,一年中有7个月的停留。她越来越清晰地感到,那就是自己的去向――回到西藏。
“如果有前世,我想我的前生应该在西藏。我本来就属于那里。第一次接近她的时候,我就觉得乡愁般的情怀, 好比一个失散多年的孩童,再次投人母亲的怀抱。”
李婉不懂藏语,这并不妨碍她和藏民的沟通,也不妨碍她对他们的欣赏。“心灵那么自由、真实、简单、快乐。人类就应该这样生活,在劳动中唱歌,在生活中跳舞。”
问及感情方面的时候,她开怀大笑,然后云淡风轻地说城市里找不到爱人。
她自己也清楚,长期的跋涉让脸上多了沧桑,错过了爱情和稳定的生活。但“一定要懂得放弃,抓住你真正想要的,义无反顾。”
她有过公司和汽车,有过城市的爱情。但为了心中的执著,统统放弃,她相信,越简单,心灵越自由,越快乐。
面对死亡的次数多了,人自然就超脱。李婉说自己是一个有佛性的人,但却不敢信佛,因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真正超脱了恐怕就不能对事业执著。
如今,她成立了李婉工作室,有了助手,有专门的宣传和策划,把她的作品——纪录片、文字、照片包装起来。
李婉的要求是不往纯商业的路线发展,“往后十年,惟一重要的就是拍好纪录片”,妇女和孩子是她一贯的题材,目前已经完成的片子包括《喜马拉雅的孩子》、《中国西部边境的村落》、《独闯怒江大峡谷》等。
纪录片,文字,照片,都是李婉走近西藏的方式,最终,她希望成为西藏的一部分。
“有了经济的支持,明年开始我可以每年在西藏住十个月,但永远不能说,我了解西藏。我要一直走下去,一点一点去理解。大家忽略的,我检起来,不要丢了。”
“真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在西藏生活,以后的几十年都在那里住下去。生一群孩子,让他们在泥地里打滚,晒太阳……”

她将继续走下去
李婉,就这样平凡的一个女子,凭着一腔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执著地走着,做着不平凡的事。她说最初她只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别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却没想到她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窗后看她。
从西藏回来,她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和随意录的DV放给朋友们欣赏,那极富油画质感的藏民照片,那空灵圣洁的西藏山水,那异常艰辛的勘探之路,引来大家一片惊呼与感叹。
她说,“没去过西藏的人,西藏是一个梦想;去过的人,西藏是一种回忆;住在那里的人,西藏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对于我,终极目标就是生活在西藏,能那样便是一种幸福。
李婉,她还将继续走下去,去更多神秘偏远的地方,继续她的生命之旅。

后记:
当笔者写这些之前有幸和李婉一起去参加了广州国际纪录片大赛,李婉的《喜马拉雅的孩子》有幸代表中国入围了大赛。而在刚刚写完这些的时候,接到李婉的短信说是已经到了拉萨,此行又要到明年3月的才能回来。我说是回来,她却笑去西藏才是回家。
发表于 2007-1-2 13: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婉——最大愿望嫁个藏族男人!


也说《中国10大徒步人物评选》已对李婉简介
并希望大伙为自己喜爱的猛驴投票
(见石灵山“也说《中国10大徒步人物评选》” )

此主题相关图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1-3 23: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