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833|回复: 1

冀文正:为那片土地守候的灵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4 00: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他们,让横断山域更美! 系列)

文:李佳俊 编辑: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十年前就听说冀文正先生在整理和撰写有关珞巴族和门巴族风俗文化的专著,一直盼望能先睹为快。冀文正先生是我国最早接触珞巴族和门巴族民俗文化的先行者,早在五十年代就断断续续向外界披露过门巴人和珞巴人独特而又神奇的民俗风情,引起全国广大读者和文化界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
成都时代出版社最近终于正式推出了冀文正的《珞巴族风情录》和《门巴族风情录》两本专著。虽然面世晚了一些,但毕竟是珞巴族和门巴族文化史上的一件大喜事,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两个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提供了比较全面和极其珍贵的资料,是值得庆贺的。
五十年代,冀文正作为一个解放西藏的解放军十八军战士最早进入墨脱开展民族工作,开始收集珞巴族和门巴族的风情民俗资料,其实并没有想当一个民俗学家。因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方针政策,于是得以在新开发地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可以说他早期的调查研究都是为了给领导机关制定民族政策提供详实资料。他偶尔发表的文字引起广大读者特别是学术界的重视,不过是意料之外的副产品。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他当初掌握的资料远不是全面和深刻的。八十年代,冀文正应国内许多报刊之约拟定介绍珞巴族、门巴族民俗的文字时,已经年过半百,拿起笔来才意识到理性把握不足,从民俗学的角度回顾往昔的经历才感到资料欠缺。可以说,他名副其实的民俗学文字是在九十年代边写作边学习的艰苦过程式中进行的,也迫使他离休以后仍然长期留在西藏,并克服身体和物质上的种种困难多次徙步重返墨脱进行再调查,才得以撰写出许多具有较高水平的珞巴族、门巴族民俗风情的文字,成为我国有影响的民俗学家,才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这两部《风情录》。他对珞巴族、门巴族历史文化一往情深,不断学习,反复调查,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确实令人钦佩。

此主题相关图片

冀文正(中)在墨脱工作采风时,与珞巴族(左)、门巴族(右)男子的合影

两部《风情录》给我们第二个启迪是,保持与研究对象的新奇感和距离感是民俗田野考察的入门向导。综观中外有影响的民俗著作,多半发端于外来人的手里,“外来和尚会念经”在这里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有其认识论的深刻道理。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在不同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千差万别的风俗习惯,并进行综合和比较研究的人文科学。差异是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本地本民族的居民长期生活在同样的环境里,没有与其他地区、民族生活的比较,感到处理生产生活、婚丧病老、交往娱乐的方法方式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切习以为常,历来如此,是不会感到什么新奇的。外来人就不一样,他带着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去观察和审视新到地方的民情风俗,一切都感到新奇和不可理解,从而激发起描述和深入研究的兴趣。冀文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表介绍珞巴族、门巴族的简短文字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影响,正是这种新奇感和距离感的必然结果,也开创了他九十年代立志珞巴、门巴民俗研究的滥觞。冀文正之所以成为今天引人注目的珞巴族、门巴族民俗学家,正得力于外来文化人的视角优势。冀文正在墨脱工作期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甘共苦,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学会少数民族语言,给他的调查研究如虎添翼。当然这并不是说本地人不能从事本民族的民俗考察和研究,但前提是必须首先从本民族的文化氛围中跳出来,对外界的历史文化及其民俗风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才能把握住本民族民俗文化的特质。有了这样的经历和学识,常常能在外来文化人开拓的基础上得到深层次的开掘,取得更丰富的成果。冀文正,还有西藏著名民俗学家于乃昌教授对珞巴族、门巴族民俗考察和研究的开拓功不可没。今后全面的考察、更深入的研究有赖于珞巴族、门巴族见多识广的知识分子的成长,担当起主力军的重任。当然外来知识分子仍然不可缺少二者相互切磋,共同努力,有望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冀文正先生在花甲之年为读者奉献出《珞巴族风情录》、《门巴族风情录》两本专著,大器晚成确实令人钦佩,同时也给了我们考察研究以第三个启示:民俗文化是一门学问,最初的新奇感只是入门的向导,要从奇风异俗的个别描绘进入系统的收集整理,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引。冀文正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墨脱林海,给我们发布了边疆居民离奇生活的信息,但当时他还没有也不可能进入民俗研究领域,他扎根喜马拉雅崇山峻岭十余年记录的大量文字资料,大都服务于当时的政治任务,是为了因势利导团结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产,而九十年代要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整理这些资料就不免感到有些支离破碎,纵向缺乏历史的深度,横向少了些相互的必然联系。这是在提高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素质以后才醒悟到的。于是再次进入墨脱考察,视野骤然开阔,对珞巴族、门巴族人民“离奇古怪”的习惯有了更高的把握,当初的原始记录终于发出了金子的光芒。“离奇古怪”是外来干涉人对陌生民族或偏远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最初印象,其实都是在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严格说来,对个别民族、地区民俗考察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新奇走向平淡,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认知过程。冀文正先生为此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漫长岁月,以他坚忍不拔的探索历程为今天有志于民俗文化研究的青年节人留下宝贵经验。
民俗学是人类文化学的一个分支,以各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演变及其行为方式为考察研究对象,以弥补文字记录的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人口较少、居住偏僻、没有文字的民族或部落,民俗考察成为了解和研究其历史文化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手段。所以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出现较晚,是世界文明进入高级发展阶段的产物,以英国汤姆斯首创民俗学为标志,至今只有一百五十年历史。我国民俗学的建立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经过钟敬文、马学良等一代著名学者的艰苦努力,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并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向边缘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多民族组成的民俗考察研究的庞大队伍。西藏的民俗考察研究起步较晚,却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依凭本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资源优势,二十年间得到长足发展。民俗刊物从《邦锦花》到《西藏民俗》,内容越来越丰富迷人,全面展示出高原民俗考察的最新成果,受到国内外读者和学人的称赞。冀文正的著作正是西藏新时期民俗考察热潮中绽放的两束奇葩。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01: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抢救珞瑜文化他28次翻越喜马拉雅 心愿仍未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


有“珞瑜文化第一人”之称的退伍军人冀文正计划在有生之年写完21本书,抢救濒临灭绝的珞瑜文化。

2007年元旦这几天大家都在休息,可一位退伍老军人却在奋笔疾书,他叫冀文正,曾经在16年里28次翻越喜马拉雅山、8次翻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他要把他积累的丰富资料写成书留传于世,“老人新年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写的书能够出版……”

积累:资料500万字
2007年1月2日,笔者在浣花新城见到了冀文正,冀老今年74岁,身体十分硬朗。在冀老堆满大峡谷以及西藏地区详细资料的斗室里,有许多生动详实的有关墨脱、大峡谷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的介绍。作为“墨脱通”、“大峡谷权威”,大凡有人要来墨脱、进大峡谷,都首先要拜访他,请他介绍情况和作向导当翻译。
冀文正自1954年作为共和国首批进驻墨脱的解放军,在那里一呆就是16年。其间,他先后28次翻越喜马拉雅山进出墨脱。1988年离休后,又前后6次进入墨脱境内的大峡谷深处。
“除了大峡谷两岸的绮丽风光,居住在峡谷深处的两个少数民族———珞巴族和门巴族是吸引我多次前往的最大原因。”老人说,这两个鲜与外界接触的民族不仅有自己的语言,还有大量独特的民俗、传说和歌谣,“我认为很有必要把这些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记录下来,留给后人。”目前,老人家中的文字资料累计已有500多万字、磁带100多盘、照片500多张。

见闻:经历“鬼门关”
冀老最后一次翻越喜马拉雅山,是为纪录片《墨脱》担任总顾问,那时他已64岁。墨脱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面、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里面,面积有3.5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万多人,主要居住着珞巴族和门巴族。到墨脱县必须翻越喜马拉雅山海拔5800米的金珠拉山口,当地人都管那里叫“鬼门关”。
说到当时在墨脱与少数民族接触时的见闻,老人记忆犹新:珞巴族和门巴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他们的民族风俗也保存得很好,比如试婚制就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男的女的相爱后,同居3年,行的话就结婚,不行的话就拜拜;当地人最爱吃的是一种混有酸奶酪和辣椒的荞饼;珞巴人还会用3种植物制造透明的藏纸……”

心愿:新年出版新书
在墨脱县生活了16年后,退伍后的冀老又多次自费进入墨脱,从事墨脱珞巴族、门巴族文化的搜集、整理、研究等工作并著书9部,他还被新华社誉为“珞瑜文化第一人”。冀
老现在又开始写关于墨脱的书,他计划在有生之年写完21本书,以此来抢救墨脱濒临灭绝的珞瑜文化。“晚上的时候,我总会给孙女讲墨脱、大峡谷的趣事,她听得津津有味,可我还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所以我常常熬夜写书,节假日也不休息。”谈到自己未完的心愿,老人轻轻叹了口气说,他在新年里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所写的书可以出版。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1-4 07: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