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

(80多年前的兰州古城)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十六国前凉时又移金城郡治于此。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
兰州,早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狩错和农牧业生产,先后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半山,马厂和齐家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霸西戎,兰州遂属秦辖地。西汉分天下为十三郡 ,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以“边塞阔远,羌番为乱”乃取天水、陇西、张掖三郡各二县增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县), 辖十三县:允吾、浩门、令居、枝阳、金城古榆中、?罕、白石、河关、破羌、安夷、允街、临羌。关于金城的由来,实即要塞之意,《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颜师古注说:臣攒曰:“称金取其坚固也,故墨子曰‘金城汤池'”。师古曰:“瓒说是也”。取金城汤池之意,证明了兰州当时的地位重要。汉时金城郡户口三万八千四百七十户,十四万九千六百四十八口。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并金城郡入陇西郡,后于公元37年复置金城郡。金城形势险要,且当军事要冲,西汉武帝开发河西四郡后,交通日益频繁,商贾云集,金城便成为通往西域,构通中原必经“丝绸之路”的孔道。
三国时,兰州属魏地。时金城户口二千户。
西晋,公元314年,金城郡治迁至金城县(今兰州西固城)。并开始在这里筑城,这是历史上在兰州筑城之始,但其后该城毁于战火。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废郡改州,置兰州总管府,府治子城,后治金城(今西固城)。兰州之名,始见诸史册。隋代兰州户口六千八百一十三户。
唐统一中国后,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又放为州。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兰州属陇右道。公元714年,兰州户口二千八百五十九户,人口一万四千二百二十六口。
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改五泉县为兰泉县,以为治所,在隋城旧址上重修兰州城。是年兰州户口三百九十五户,人口九百八十一口。
金初废兰泉县并入兰州。龛谷、阿干县,均属兰州管辖。金代,兰州人口为一万一千三百六十口。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兰州为兰县,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复升为州,名兰州卫,领金州(今榆中),府治兰州。洪武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相继封诸子为藩王,其庶十四子朱棋封为肃王,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肃王府由张掖迁至兰州并兴修城廓。兰州遂成为王城。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甘肃与陕西分治,设立甘肃行省(即甘省布政司),兰州始为甘肃省会。
至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兰州户口七万三千一百七十六户,人口四十六万七千八百一十六口。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为区,变兰山道为兰山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划甘肃省为七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皋兰、榆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岷县)。民国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7月1日,将皋兰县城郊划出,新设置兰州市,与皋兰县同治今兰州城关区。市区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7.2万余人。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市区扩大,东至阳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滩),南到石咀子、八里窑、皋兰山顶,北至盐场堡、十里店,面积达146平万公里。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