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

(友多山野考察队在西部考察旅游文化资源)
三、可持续开发的探讨
旅游资源是西部民族地区一切旅游活动的基础。没有对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不断开发利用,就不会有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繁荣和昌盛;不能有效地利用、节约和保护旅游资源,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也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根据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本身属性,保护好环境,探索资源潜在使用价值的转换和可持续开发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活动的根本所在,它旨在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
1、旅游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社会净福利必须大于零。西部民族地区在开发各种旅游资源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不能对社会和其他人的净福利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评价一个资源开发项目对社会所产生的净福利效应时,应从其自身获取的经济价值中,减去其所产生的净负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减去正外部效应) 。只有在其对社会所产生的净福利大于零的条件下,这种资源开发才算的上是可持续开发。在不损害社会和其他人净福利并考虑到未来几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
2、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西部民族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在满足目前需要的过程中不能采取“有水快流”和高消耗的政策,更不能任意破坏和污染脆弱的生存环境。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所产生的净经济价值逐渐增加,或者至少应该保持不变。应通过消除社会贫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等一系列措施加以实观。
3、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做到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这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不仅要做到保护好那些可供利用的一切资源,而且也要保护好那些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具有较多暂时还无法加以利用或没有价值的非资源即潜在资源,更要保护好原本就比较脆弱的环境。这是增加资源可供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前提。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多数省、市、区,除了西安、成都、昆明等一些城市的传统旅游产品开发较早以外,其他省市的旅游产品一般尚处于开发初期,因此,还可以汲取许多地方开发旅游使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破环的教训。我们必须负起责任,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因此,必须突出资源保护,强调可持续开发。
4、进行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和环境容量非常有限,为了实现可持续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尽可能降低资源密集和重污染部门的比重,发展污染排放少的产业,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5、开发稀缺品和特色旅游产品,塑造景观名牌、文化名牌和绿色名牌。由于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旅游目的地必须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才能吸引旅游者。这一点,西部民族地区是独具优势的,有许多惟我独有的稀缺品和旅游产品,从自然资源而言,西部民族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具有形形色色的旅游资源,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有序的统筹规划,塑造景观名牌,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前提。文化名牌几乎与景观名牌相互映衬。西部民族地区多民族的社会文化结构,是塑造文化名牌的基础,只要精心培育,合理规划,加强保护,西部文化名牌一定会与景观名牌互相辉映,推动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绿色作为环境质量的标志,正在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尚。从总体看,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工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很少受现代工业的污染。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资源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稀缺资源,创立绿色名牌,是争取西部民族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的有效途径。
6、加强东西部合作,增强联动开发规模,拓宽和规范旅游市场。在旅游市场开发上,必须坚持“全面规化、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要有步骤、分地区、分重点地逐步开发。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加强东西部合作应是可持续开发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重要举措。在拓宽旅游市场的同时,建立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法律保障体系,积极完善和规范旅游市场以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7、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综合协调。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和谐的关系,还要加大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吸引东部资金和外资的投入;加强宏观能力调控,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建立可持续开发的指标体系;树立文化认同感;大力发展边境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