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编辑: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图为海螺沟景区内美丽的高山花卉)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四川省拥有森林面积12.34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32.27%;有大熊猫等野生脊椎动物1246种,有珙桐等野生高等植物万余种……自1989年建立第一个森林公园以来,已建立森林公园87个,自然保护区115个,森林度假村等旅游点50余处。良好生态为我省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今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报告》,有关部门将生态旅游首次列为年度目标任务,一季度的数据也显示,四川省生态旅游实现直接总收入1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6.38%。生态旅游就可从此顺利进入高速发展期吗?
 
 生态与旅游如何共进?
 “生态旅游”,顾名思义,是以生态为对象的旅游,而要旅游,就不可避免地面临开发,有人说,解决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找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良方。
 “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是保护,”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各地的保护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相应的指导和规划,“必须根据资源状况、环境承受能力等综合条件合理布局、分区建设,不同地区要采取不同的保护对策措施,制定相应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行动计划。”
 以自然保护区为例,应进行严格的功能分区,按照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不同功能,规定生态旅游的活动区域和活动内容;四川省有许多典型独特的地址遗貌和地址景观,如古生物化石和遗迹地、现代冰川地貌等,但由于地址公园地质条件复杂,管理难度大,进一步加强保护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四川省虽然生态资源丰富,但许多高品质的生态旅游资源还未能实现向旅游资本的转变,反过来,经费困难又影响到一些保护区开展切实有效的保护工作。因此,有专家建议,可以通过制定生态旅游规划,确定开发时段、开发重点、开发产品,提取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生态促进旅游、旅游保护生态的双向促进。
 
 资金与人才如何补缺?
 四川省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山区、丘陵,凡是保持原始风貌的著名景点,都不同程度存在交通不便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态景区开发的同时,必须同步着手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此同时,人才、资金……这些推动发展的内因都还是四川省的软肋。
 近年来,集中了全省80%以上森林资源的三州地区共新建和改建了4276公里高原公路。公路把城市与森林的距离拉近了,通行也快捷了,游客与日俱增。
 同时,成都双流机场被改扩建为西部最大的国际机场,九寨黄龙机场和攀枝花机场建成,全省目前已有支线机场10个,国际国内航线150多条连通海内外。铁路经过改造提速,2867公里运营线路已形成3个进出川主要通道。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但要进一步改善交通,进行其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加强对生态保护,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专家认为,在保护的前提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社会资金促进生态旅游发展是一条路子。
 四川省林业厅森林旅游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说,《四川省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大力倡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开发生态旅游业,并给予优厚的政策性待遇,这对民营企业投资生态旅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天津宁发集团投资全面打造开发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成都飞达公司投入开发夹金山森林公园……
 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纷纷开发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精品森林旅游区。他们还把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与森林旅游融为一体,推出了“大熊猫故乡生态游”、“动物群落、天府鸟类生态游”、“花卉、观赏植物、红叶、林海雪原及原始森林生态游”等,打造出峨眉山、九寨与黄龙、大熊猫基地、都江堰与青城山等生态精品旅游区。
 今年,四川省将在去年发布红叶指数的基础上,发布野生动植物、花卉等生态旅游信息。大力倡导乡村生态旅游,指导发展生态旅游经营户1万家,解决就业5万人,培训生态旅游发展经营人员2000人,实现生态旅游直接收入100亿元,社会收入400亿元,开展以生态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惠民活动新措施,在指导全省发展生态旅游业上实现新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