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48|回复: 0

台江县民族文化开发保护现状及对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6 12: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潘学发 摄影、编辑: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台江县民族文化开发保护措施和情况:

一是利用政策、法规保护。根据《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精神,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如:台江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反排木鼓舞、其它的苗族风情等电视专题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省内外、国内外一些重要电视媒体播出;同时还利用国内各级各类的报刊、杂志刊登发表文章、图片;通过大量的宣传,使广大群众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自信心和凝聚力。县里还明文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办公室,使民族文化保护与抢救有了长效的保护机制和机构,还作出了民族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行教育的决定,并付诸实施,效果良好,为保护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文化找到了切入点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外,还实施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民族文化艺术之乡”以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战略措施,先后建立了“反排苗寨文化生态保护区”、反排“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施洞刺绣艺术之乡”、“九摆银饰艺术之乡”。“苗族古歌”文化遗产的申报项目等,其中《苗族古歌》、《台江反排木鼓舞》、《苗族姊妹节》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台江苗族多声部情歌》、《台江苗族曲艺嘎百福》、《台江苗族服饰艺术》、《台江苗族独木龙舟》四个项目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是实施发展产业保护。县里实施发展产业举措,大力加强民族文化旅游业建设。在这种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出现三种产业文化的发展:首先是苗族民间传统歌舞产业。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代表的苗族民间歌舞表演队数百人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宾馆、旅游景点、文化场所进行劳务演出创收,每年收入数百万元,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其次是苗族民间传统工艺的银饰文化产业。台江苗族银饰传统工艺通过市场机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迅速的发展,其工艺品不仅满足了当地苗族群众的需要,而且也向海内外游客传递了苗族文化的信息知识,其民间作坊、推销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从而促进了这一特有的文化品种的保护和发展。 再次是苗族刺绣工艺品文化产业。台江苗族刺绣工艺得到了弘扬和光大,在县内外都有无数工艺加工作坊和工厂,产品遍及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走向世界,也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产业。客观上对这一文化品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三是教育、培训保护。文化、教育部门采取了一些工作措施。比如:台江教育部门2002年开始把苗族歌舞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在这之前两年,反排村小学把当地的反排木鼓舞、芦笙舞和苗歌纳入教学举办培训班,效果十分显著。台江文化部门也先后举办各种培训活动。如:举办民族歌舞大舞台辅导活动,苗歌专业培训班、民间工艺美术绘画培训班、苗舞专业培训班、苗歌演唱技巧培训活动等,通过这些培训活动,有效地组织参加县内外、省内外以及全国的比赛活动,都分别获得了较好的名次,客观上鼓动了人们自觉地学习苗歌苗舞,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
四是举办活动保护。如由县里牵头举办的台江苗族姊妹节,极大地刺激和带动了人们穿苗衣苗服的习俗,由此又带动花衣刺绣,银饰工艺的发展,有效地保护了民族民间工艺特色的文化。再如农村举办的跳芦笙、踩鼓活动,也不断地带动青少年学习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同时也带动了芦笙、木鼓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五是开展调查、搜集整理工作保护。不少社会有识之士,多年勤于耕耘,搜集整理大量的文字资料,为民族文化保护抢救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在贵阳台江籍的唐春芳老人,在县内的吴通发老先生等,发表和出版了相关的文章和专著,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抢救工作的进展。

此主题相关图片


台江县民族文化开发保护存在问题:

一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宣传工作滞后;
二是保护与抢救工作对象、任务、目标不明确,不系统;
三是产业保护针对性不强,保护与利用失衡、不协调;
四是教育、培训不规范,缺乏规范性教材;
五是机构、机制不健全,缺乏队伍,力量不足;
六是投入不足,缺乏资金和设备,工作无动力。

台江县民族文化开发保护今后对策:

一是认真贯彻《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条例》,根据《条例》精神,尽快制定台江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法,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使“文保工作”有法可依。
二是制定台江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实施纲要,尽快明确工作对象、内容、目标等,使“文保工程”线条明晰。
三是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
四是加强“文保工程”宣传工作,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尽可能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文保工程”中来。
五是建立健全“文保工程”机构,加强“文保工程”队伍建设,为“文保工程”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队伍。
六是建立健全投入机制,除各级政府加强财政投入外,应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和筹资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度各方面的积极性,把资金投入到“文保工程”中来,为文保工作提供财力支持。
七是继续推动产业政策。为“文保工程”提供内在动力。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正确处理好文化原状的保护和文化创新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文化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一般物质商品与文化产品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理念和现代文化理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保护文化,消除贫困的关系等。
八是继续坚持原有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14 18: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