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03|回复: 1

“大禹故乡” 各地争夺 迷雾更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5 11: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2007年6月24日,从什邡传来消息———在该市日前进行的古蜀文明探源活动中,发现了西羌古道及其他与大禹有关的遗迹,为什邡争夺“大禹故乡”称号提供了实物证据。
  此前,北川、汶川和都江堰曾先后提出自己是“大禹故乡”。错综复杂的“大禹故乡”迷局,迷雾更重了。

  “大禹故乡”什邡新说
  郭辉图,什邡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多年研究“大禹故乡”所在地点。他告诉记者,在什邡的乡土传说、史书记载中,都能找到“大禹故乡”的证据。但此前一直没有确切的实物佐证。此次古蜀文明探源中,在龙门山脉发现了西羌古道等遗迹,经有关专家证实,遗迹与史料记载无误。
  据嘉庆版《什邡县志》记载,什邡九联坪内金岩窝古称禹穴,传说夏禹王就出生在这里。现在九联坪第五坪和第八坪之内,还能依稀辨认出县志上记载建于秦汉时期的“禹母祠”和“禹王庙”残址。龙门山脉中段是公认的大禹诞生及族群早年活动区域,西羌古道的发现,提供了大禹及其族群曾在什邡境内活动的实物佐证。
  此外,在什邡古县志和红白乡志中,历史上著名的“禹凿龙门”、“一言九鼎”、“八卦顶传说”、“乌龟石传说”也都有明确记载。

  其他三地“各显神通”
  在什邡之前,北川与汶川对“大禹故乡”的争夺已很激烈。去年6月底,两地同打“大禹”、“古羌”牌举办文化节,时间只相差一天。记者连线两地,两地均表示,今年暂未办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硝烟”散尽。今年3月,汶川成立大禹管理局,局长袁刚说,去年该县已委托西南民族大学、上海社科院等单位对大禹文化旅游
  区进行总体规划,目前该局正在对规划进行完善,同时加快了招商引资步伐。汶川继率先注册“大禹”系列商标之后,在“大禹”产业开发和品牌塑造上再次显示出咄咄逼人态势。
  北川是最早打出“大禹故乡”的地方,正在建设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有专家还透露,前不久,北川又邀请专家前往当地考证大禹遗迹。曾经提出“大禹故乡”的还有都江堰。不过,在举办大禹诞辰拜祭大典和大禹文化与江源文明学术研讨会后,都江堰显得比较沉寂。

  专家建议:结束争论联手开发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谢元鲁认为,四地争夺“大禹故乡”都有理由,因为古书记载大禹的出生地很模糊。“禹生于西羌”,历史上的西羌是个大范围,四地都有涉及。
  事实上,在四地之前,“大禹”已是国内众多地方争夺的文化品牌。浙江绍兴、河南登封、山西夏县、安徽涂山、湖北武汉、山东禹城等地,都曾加入“PK”行列。河南出版我国第一部夏史专书,以印证大禹对河南的贡献以及登封对大禹的“所有权”;山西整理出有关夏禹的史料手稿《禹都略考》;山东召开“全国首届禹城大禹文化研讨会”……“大禹”之争此伏彼起。
  “互相争论的结果,只能把真实的历史变得不真实。”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说。他曾在主笔的《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报告》中建议,四川有多处禹迹,证明大禹文化有广阔的区域,应该把各处禹迹连接起来,形成夏禹文化旅游环线,同羌族民俗风情游结合,打造夏禹文化专题旅游。
  谢元鲁则认为,以名人作为文化品牌不是一个地方提升文化吸引力的唯一途径。同争一个文化品牌,导致两败俱伤的例子比比皆是。四地的文化资源都不少,大禹并不是可以开发的唯一资源。关键是找准路径,体现特色。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16: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禹祭坛:学术考证与旅游品牌断想

撰文:李小波 编辑:周小林

到民族地区考察,听说一笑话。建国初,一彝族农民被评为劳动模范,进京参加天安门庆典,毛主席在城楼上挥动帽子,高呼“人民万岁”,广场上回应“毛主席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由于不懂汉语,这位彝族同胞根本就不知道人群欢呼的内容。但是,作为唯一进京的代表,回到村子必须作汇报,他兴奋的告诉同胞说,毛主席拿着帽子,在楼上高喊“谁的帽子,谁的帽子”,于是我们应答“我的、我的、我们的”。。。。。。
走上神坛的毛泽东令僻远山村的百姓永远无法理解!
面对深厚的中华文化,有时候我们的旅游设计也让游客难以理解!
大禹作为中华人文始祖,正在被打造成旅游品牌,仅仅四川,就有北川、汶川、都江堰加入了争夺的行业,蒙顶山也设计了大禹的祭天台,浙江、安徽、河南、青海等都有大禹的活动遗迹,也在极力打造这一文化品牌。
但是,大禹文化不同于黄帝陵,具有“根”的唯一性,也不同于孔庙,具有教化的普遍性。“茫茫禹迹,画为九州”,有洪水的地方多有大禹的传说,面对遍布全国的“禹迹”,各处都树立一个祭坛,表面看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实则对文化精神的滥用!
大禹其人历来争议颇多,顾颉刚先生曾考证大禹是一条虫,中国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贡》据考证是托名大禹,实则为战国时期作品。从“疑古”的迷雾走来,最近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遂公盨”上记有“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的内容,铁证如山,看来大禹的传说决非子虚乌有。
但是,大禹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禹穴”四处(四川北川,大禹降生处;浙江绍兴,大禹葬身处;湖南衡山,大禹藏书处;陕西石泉,大禹憩息处),大禹娶妻的涂山多处传闻(重庆巴县、安徽濠州、江西九江等),还有山西夏县、安邑、陶城,山东禹城、剡城等与大禹相关的城市遗迹。进行旅游开发前必须在考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发,不仅仅是简单的建一个祭坛,而是要结合不同的“禹迹”特征,治水载体和地域文化,让游客真正领会神话时代的魅力。
学术为体,旅游为用,当然,一些属于个人癖好的考证就不在运用之列。比如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认为不能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只能一笑了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1-1 06: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