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49|回复: 8

导游眼中的贵州旅游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8 10: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贵州日报记者王璐瑶等 编辑: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导游热情地介绍从江芭沙的民族迎宾礼仪)

编者按:
贵州被誉为天然“大公园”。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厚重的红军长征文化,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我省各旅行社、各景点的导游成了最忙碌的人群之一。他们工作在旅游第一线,是游客和景点的纽带,见证了贵州旅游的发展变化,他们在第一时间以最直接的方式获得游客对贵州的印象。在“十一”黄金周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长期工作在景点的导游,透过他们独特的视角,报道我省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0: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导游眼中的贵州旅游业

少数民族原生态风情独具魅力

(吴增欧、男,一位在黔东南中国国际旅行社从业已经10年的资深导游)

  作为黔东南中国国际旅行社的资深导游,吴增欧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在他眼里,贵州处处气候宜人、自然山水秀丽,而黔东南是其中最美的地方,“因为这里拥有独一无二的苗侗民族原生态风情!”
  吴增欧从事导游工作整整10年,他把黔东南旅游资源大致划分为两块:人文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镇远古城、施秉杉木河等属于第一类,由于这些景点开发较早,基本设施相对成熟,往往受到国内游客的青睐;来自外国的游客偏爱去少数民族村寨,保存完好的民族节日、服饰、歌舞、饮食等是吸引这类游客的最大卖点。
  提到黔东南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吴增欧看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他自信地说:“人们在大都市呆久了,身心难免疲惫,就有寻找心灵栖息地的需求。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黔东南是最佳的旅游胜地。”
  对于正在发展中的黔东南旅游配套服务,吴增欧持有乐观的态度。他告诉记者,原来黔东南交通闭塞,导致旅游景点散乱,几乎没有旅游团队问津。“现在一年比一年好了,村村都通了油路,黔东南的各景点景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连成了线,不仅带旺了旅游产品的热销,还增强了村民们的商业意识。这些变化是非常受国内外旅行社欢迎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0: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导游眼中的贵州旅游业

游客多了更要加强景区保护

  (张冰梅、女,在荔波做专门景区导游已经5年)
  “以前荔波旅游不热,没多少人来,我们带团都是往苏州园林、太湖这些地方去,而现在我在荔波做景区导游,每天都有游客要接待。”做了5年导游,其中有着2年带省外游经验的导游张冰梅,谈起旅游忍不住发出感叹。
  从小长在荔波的张冰梅,对以前的荔波景区有着很深的印象,“1991年,那时我上小学5年级,学校组织同学们到小七孔玩,当时景区全是泥巴路,并没有什么游客。那个时候,谁知道荔波?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那个时候小七孔村民还不会说汉话。”
  如今,张冰梅每天的导游任务都排得满满的,“现在不仅有省内的游客,省外甚至国外的游客都很多。特别是申遗成功后,游客更是成倍增长。”在忙碌中,她也感受着荔波旅游的变化,现在荔波的旅游环境在不断变好,荔波的旅游服务在不断提升,景区里做买卖的农民不仅会说普通话,有的还会说几句英语。
  每天看着大量的游客来荔波,心中很是欢喜的她还是难免有些担心。她认为在继续加大对外宣传荔波,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对景区自然环境的保护措施,让旅游业能长久的发展下去。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5: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导游眼中的贵州旅游业

为屯堡文化而骄傲

  (罗迎春、女,自小生活在天龙屯堡,在村里已从事导游多年。)
  你能想象现在旅游火爆的天龙屯堡在几年前的样子吗?春耕时节,人们把用于春耕的家畜粪便堆在街上,一场雨过后,遍地的粪水使人根本就无法下脚,年轻一辈都不再愿意穿“宽袍大袖”的凤阳汉装,一个村里穿屯堡服装的不到1/3,而且都是老年人。
  “我奶奶每次看到我穿T恤、牛仔裤都会骂我,我当时还会和她争论,‘你穿那个长甩甩的衣服就好看’。”天龙屯堡的导游罗迎春这样说几年前她和她奶奶的对屯堡服装的截然相反的看法。
  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会出现在天龙屯堡了,每个人都会很自然穿上屯堡服装,使得原本很便宜的服装,经过几年后居然翻了好几番,以前衣服后面的丝线腰带最贵只要50元,现在最便宜都要300多元,原本只有老年人才会穿的屯堡服装,不要说年轻人了,就连小学生都喜欢穿。
  罗迎春告诉记者,搞旅游开发后,污水横流的路面变得干净整洁了,村民们也改变了原来不卫生的习惯,天龙屯堡变得越来越美。
  导游陈丹这样诉说两年前她的烦恼,由于她家不在屯堡村寨集中的地方,所以周围的邻居都不是“屯堡人”,不愿意和她交朋友。于是她根本就不愿意穿屯堡服装,还想改变自己的屯堡口音。
  现在她这个烦恼早就不存在,不仅她自豪地穿上了屯堡服装,甚至周围的非“屯堡人”也都穿上了屯堡服装。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5: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导游眼中的贵州旅游业

游客对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很感兴趣
旺季游客多 硬件要跟上

  (陈依、男,7年前,学校毕业就从事旅游工作,现在贵州铁路国际旅行社做导游。)
  金秋时节是我省旅游的旺季,贵州铁路国际旅行社导游陈依对此有独特的感受:“国庆长假期间,既盼望很多人来贵州旅游,又害怕很多人来贵州旅游。”
  见记者一脸的不解,陈依解释说,当导游的当然希望游客如织,但是目前贵州的旅游硬件还不尽人意,一到旅游旺季吃、住、行都很紧张,特别是吃和住,上菜慢、宾馆不够、三星级宾馆条件不到标准、塞车路堵等令旅客不满意的事时有发生。虽然旅游车辆、宾馆、道路等旅游设施近几年改善和发展非常快,但仍还不能满足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近些年我省举办的油菜花节、瀑布节、红枫旅游节、屯堡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贵州少数民族多,是百节之乡,如果在旅游淡季多搞一些类似的活动,再挖掘一些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民族民俗体验旅游,辅之价格优惠,吸引游客淡季来贵州,让淡季不淡,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5: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导游眼中的贵州旅游业

每天都听到游客对贵州的赞美

  (陈钇霖、女,她外婆家就在黄果树,已在景区从事导游3年。)
  一见到导游陈钇霖,她就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刚刚听游客改编的贵州俗语:“天无三日晴”改成“处处有森林”;“地无三尺平”改成“遍地是金银”;“人无三分银”成了“美女多如云”。
  现在当你到黄果树时,已经看不到拉客、揽客吃饭的人,也看不到向游客推销旅游商品的商贩。陈钇霖说:“假如你以为是你运气好没有遇到商贩,那你就错了,这是旅游公司的领导、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如果你要就餐,在大瀑布出口不远处就有30余家餐馆由你选择,每家都通过了卫生、工商等部门检查,而且旅游公司专门有一名保安负责维持秩序,哪批游客到哪家就餐都是按照顺序排列好的,这样即公平又快捷,游客们对这样的做法都很赞赏。”
  “我当导游已经有3年,当初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的面试,能进入黄果树工作真的很幸运,每天我们都会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从开始听到他们对黄果树的赞美,渐渐变成了对贵州的赞美,就越来越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陈钇霖说。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5: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导游眼中的贵州旅游业

万峰林放松游客疲惫心灵
  
  (苏敏、李付玲、女,两人在万峰林景区从事导游两年。)
  “最近几年,明显感觉到景区的旅游人数增多了!如果要打个比方的话,我们觉得黔山秀水,恰如一名初出闺阁的西南秀女,大大方方地走到了世人面前。”在万峰林景区售票大厅二楼会客室里,导游苏敏和李付玲的脸,红得像峰谷间盛开的秋花。苏敏介绍说:“每年5月份、7月至10月、1月至春节,是游客抵达景区的高峰期,基本上天天都有几百人,尤其是黄金周期间,每天能达到5000人左右。”
  苏敏和李付玲两人同属兴义市下午屯万峰林开发旅游公司,从2005年开始,她们就在这家公司担任万峰林景区导游。
  “做导游两年来,有时候会想到,我们景区能吸引游客的生命力在哪里?”苏敏对记者说,很多游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他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紧张的生活气氛,来到黔西南体验青山绿水与原生态民族真情。在清新自然的舒适环境里,疲惫的心灵得到了很好的放松。苏敏认为,黔西南旅游最大的优势在于打造纯净无污染的原生态之旅。
  “经常有外省客人对我说,在没来贵州之前,印象中这里就是穷山恶水的代名词。”苏敏向记者道出了一些令人尴尬的误会。苏敏和李付玲告诉记者,3年来的“多彩贵州”风吹得好,更多的外地客人对贵州有了新的看法,贵州的景区给外省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5: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导游眼中的贵州旅游业

红色旅游使更多的人了解遵义

  (杨苏、女,遵义会议纪念馆讲解员)
  杨苏说,近两年,遵义红色旅游急剧升温,外地游客经常发出的感叹是:哇,遵义这么干净啊,走到哪里都感觉舒舒服服的。“这得益于遵义全方位整脏治乱工作的开展。”这几年会址周围修建了仿古建筑、石板街、纪念广场等,和过去比改观很大。
  “原来以为遵义比较落后,来后才觉得生活各方面和我们也差不多,就是生活节奏慢了点。”一个深圳客人说。
  “外地游客反映最大的就是交通不方便,一个是修建贵遵高速路导致路难行,一个就是路标太少。”杨苏说,景点的整合不好也是游客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比如游览完会址要想去赤水,就不方便,很多游客说要有旅游车接送就好了。
  在一个卖纪念品的商店前,杨苏拿着一个毛主席的像章说,买像章的游客特别多。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北京来的一个游客引用诗句表述自己在遵义的心情。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5: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导游眼中的贵州旅游业

愿“避暑之都”城市名片越来越响亮

  (黄华、女,在贵州海外旅行社做导游7年。)
  贵阳作为全国有名的避暑之都和森林之城,目前还没有成为大多数外地游客真正的旅游目的地,只是全省旅游的一个客源中转站,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谈及对贵阳旅游的印象,从事导游职业多年的黄华快言快语。
  “全国独一无二的城市森林公园黔灵山、浓厚历史积淀的古建筑甲秀楼,风光旖旎的高原明珠花溪,以及清凉的气候,使贵阳市拥有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黄华告诉记者,自己当导游7年多来,贵阳市旅游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近几年来,相继开发出了一些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景区,如历史文化名城青岩古镇、南江大峡谷、天河潭、红枫湖等,成为旅行社推荐旅游线路的重点内容,引起了众多省外游客的兴趣。
  “贵阳市的景区目前存在着产品单一,设施和服务普遍滞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行社的推介热情。”黄华说,如开阳的南江大峡谷经大力推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受季节性限制,只适合夏季旅游;青岩古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但景区规模小,设施落后,服务和管理混乱,没有体现出特色与个性。”她说,作为本地一名导游,盼望贵阳市“避暑之都”的城市名片越来越响亮,使更多游客的脚步能停留在美丽的林城。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12 19: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