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22|回复: 0

223名能工巧匠决赛多彩贵州旅游商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0 13: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通过4个多月的精心选拔,2007“金元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的决赛2007年10月9日在贵州民族文化宫拉开帷幕。据统计,全省共有7188余件(套)旅游商品设计作品、3199余名能工巧匠报名参加,9个赛区共推荐近280余件(套)作品、223名能工巧匠角逐桂冠。
上午10点,贵州民族文化宫二楼宽大的展厅已经被成千上万、色彩艳丽的旅游商品铺满,蓝色的蜡染、红色的刺绣、黑色的土陶、褐色的笛子、五彩的花烛……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223名“能人”拿出看家本领,现场制作精美的作品。
来自黔东南州选手24岁的潘猫贵细心的卷制着银丝,飞快的用镊子一圈一圈得弯制成具有苗族特色的铜鼓,接口处挑不出一点瑕疵,引得来宾们唏嘘感叹。她说:“参加比赛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让贵州的银饰品走出家乡去。”她随身所带的参展银饰品让现场众多的女士“眼热”不已,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小瓷碗盛着的蜡油在小电炉上翻滚着,用特制的“笔”蘸着蜡油在白布上或勾、或描,42岁的杨廷秀介绍说这是蜡染画,这位来自六盘水市钟山区的苗族妇女用画衣服的本领画成了工艺品。第一次参加比赛的她参赛作品源自其妈妈讲的古老传说《谁最美?》,当记者问道她参赛的目的时,“我想把我们苗家人的工艺带出家乡,走到省城,同时想把它变成商品卖出去。”
与杨廷秀一样有着这样的想法的匠人不在少数,贵阳知轩核艺坊的陈亦先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展台前放满了用核桃制作的花瓶、像架、笔筒等工艺品,棕黑发亮。第一次参赛、仅有两三年的摸索学习,从最初的只能加工4件工艺品发展到现在可以生产出50多件工艺品,同时还可以进行房间装修等,这是他告诉记者他的工艺品的发展过程。陈亦先的工艺品在一年内销售成上升趋势。他说,通过比赛,寻求更高的设计理念,做大做强核桃工艺。
决赛现场不时响起赞叹声和热烈的掌声,专家和评审都被这些能工巧匠精湛的技艺所折服。贵州匠人的“现场制作”能否受到省内外专家的青睐呢?专家们一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包装设计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包装设计评比委员会首席评委陈汉民说:“贵州的旅游产品确实相当丰富,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全国很多地方都没有达到,如蜡染、编织、剪纸等传统工艺都得到继承与发扬,并且产品有新的升华。同时希望产品有更新的发展,希望当地的美术家协会与民间艺人结合创造更多的产品,富于产品更多的生命力。”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包装协会西南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包装设计评比委员会副主任杨仁敏讲了三个“吃惊”:“一是省领导的高度重视;二是丰富资源;三是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人才济济。”中国包装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曾辉连连感叹贵州匠人技艺的精湛,贵州旅游产品整体水平在提升,这次比赛,为多彩贵州增添了绚丽的一笔,使贵州成为宜来、宜玩、宜游、宜购的地方。
我省也派出强有力的专家组,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殷红梅教授介绍了我省参赛选手的作品,她认为今年的产品商品性更强,创新元素更多一些,不足之处就是选手对游客层次考虑差了一些。贵州夜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申敏所长也谈了自己的观点,我省的两赛一会5年计划,一年一个台阶,去年原生态产品居多,今年参赛作品时尚与民族、民族文化与传统工艺结合,一年的时间,贵州工艺大幅度提升和改观。
专家的评点让贵州匠人们眼睛为之一亮,许多匠人纷纷表示,此次目睹了众多的工艺瑰宝,他们改善自身的不足,将祖辈遗留的技艺发扬光大。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11 03: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