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52|回复: 0

西江千户苗寨 文化遗产就这样保护传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6 11: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王璐瑶  编辑:周小林

041439_2084308639_kcxukxrx.jpg

       “你想像得到吗?在我们寨子里,百年以上的吊脚楼有100多栋,50年以上历史的民族服装有两万多件,古老的生产工具更不计其数。”雷山县西江镇镇长唐秋玉的话语间透出骄傲。
       这几天,趁着中午有太阳出来,村民唐兴发的女儿赶紧翻出家里过冬的厚被褥,用大针穿了白棉线,把印花的被面和被里仔细缝上。唐兴发的妻子则在一旁,忙着用脚踏式缝纫机缝制旅馆的新窗帘。
       到西江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唐兴发在今年苗年节开幕之际,办起了家庭旅馆,旅馆内11张床位铺上了从城里买来的床上用具。不过他自己全家人用的,仍旧是老式被套。尽管需要一针一线地进行加工,唐兴发感到舒服:“已经这样用了多年,习惯了。”
       就像寨子里的所有家庭一样,唐兴发家专门有一间阁楼,用来堆放陈年杂物。只是谁都没想到,1288户人家屋里放了数十甚至数百年头的衣服、银饰、织布机,竟然是外界所瞩目的文化遗产。
       在镇长唐秋玉的眼里,这批数量可观的文物无疑是西江的最大财富:“现在无论走进哪一户人家,至少会看到一套祖传的苗族盛装,这是我们苗家人的传统,家家户户都在自觉地保存着祖先的遗物。”
       唐兴发家至今留着两套将近300年历史的盛装,被他视为传家宝。近年来,苗寨与外界的信息沟通愈发频繁,唐兴发才知道传家宝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天价,但他告诉记者:“我不会卖的,这是祖先传下来的家产,好好保护是对祖先的尊重。”
       不光是珍贵的盛装,阁楼里还保藏有20多套便装、20多双绣花鞋,以及数十年没动过的柴刀、簸箕。在唐兴发儿时的记忆里,大部分物品一直静静放在阁楼,历经了不知多少年的沧桑。
      “粑槽、甄子什么的,我们有时候会用到。特别是织布机,现在寨里的很多人家还自己织布、做本族服装,逢年过节和走亲访友要穿,然后传给子孙。”唐兴发说。
       “那其他再也用不上的陈年器物,为什么不扔掉呢?”
       “舍不得丢,就一代传一代留下了。”他解释。
        保存老祖宗的东西,唐兴发表现得十分坚决。喝过自制的米酒,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苗族古歌,边唱边动情——这歌是父亲教给他的。
       相比之下,西江苗寨鼓藏头唐守成的收藏更加丰富。近日,记者来到唐守成的家中,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一间10平方米左右大的木房里,整齐地摆满了衣物、首饰、祭祀用品、生产工具,仅盛装就有13套之多。那些年代久远的战刀和猎叉仍然锋利,头冠银钗美轮美奂,就连服装的织绣工艺,也精致得让现代技术汗颜。鼓藏头的家赫然是一座典型的苗族文化遗产博物馆。
       今年8月份,西江专门请来中国民族博物馆的专家,认真制定了《西江千户苗寨馆文化遗产保护评级标准》。而村民们也纷纷翻出阁楼里的祖传物品,踊跃参加评选活动。
       “评选的要求很严格,比如要达到一级标准,吊脚楼必须有4间以上正房,生产生活工具、刺绣品种齐全,家庭主人要长年穿苗装。”获得一等奖的杨昌元记得,镇里的工作人员亲自来到他家,对所有藏品一件一件地数,再依次登记上,没有半点马虎。获评后,杨昌元得到一笔不菲的补助。
       如今评选出来的模范户已在家中腾出空房,陈列文物,建成各自的家庭博物馆,并挂上“家庭博物馆”的牌匾。没挂牌匾的人家正擦掌摩拳,争取明年入选。挂上了牌匾的模范户也格外看重:“我们要保护好每一件文物,要不明年被摘牌了,是件不光彩的事。”
       评级活动仅仅是西江决定下大力保护文化遗产的开始。下一步,西江将争取相关文物保护部门的支持,逐步扩大奖励补助的范围,保护好文化遗产还将写进西江的村规民约里面。这样的措施让村民们很高兴:“如果每家都有一座小型博物馆,那么传家宝就能完好地传承下去,还能吸引更多的游人来苗寨做客。”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14 13: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