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58|回复: 0

雷山力推旅游业发展以期“走出黔东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7 23: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政府出资850万赚得的效益有多少?
  ——850万元可以做什么?如果在黔东南州,可以修一公里的二级公路,雷山县政府却选择用这笔钱,举办了七届苗年节。

   ld27.jpg

       2007年11月中下旬,一年一度的雷山苗年文化周办得火热。此次活动引来国内外数百家旅行社、媒体、商务考察团,县城大大小小的旅馆饭店生意火爆。在原生态民族文化丰富的黔东南,为了打造旅游大州,各级政府为一些民间节庆活动买单的行为已不鲜见。雷山县偏偏较真地算了这样一笔账:修路与办节,同样的钱办不同的事,取得的效益有什么区别?
  “修一公里路,能让一部分百姓走出雷山,而通过连续举办民族节日,能让雷山走出黔东南。”雷山县旅游局局长杨昌洲直言,对于年财政收入不过几千万元的雷山县来说,拿出850万元来举办7年传统民俗节日,政府需要有准确的眼光和很强的魄力。从目前取得的效益来看,雷山县将办节作为一种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资行为,其回报比修一公里路更丰厚、更长远。
  杨昌洲向记者提供了一个数据:2000年,雷山县接待游客量为1.2万人次;2003年,游客数量升至7.8万人次;2005年,游客数量迅速增长到17.3万人次;2007年截至9月30日,雷山县各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高达48.4万人次,预计到年底,游客数量将突破60万人次。
  很明显,近年来,来雷山旅游的人呈几何级数的增长。雷山旅游业越来越欣欣向荣,县政府出资力推的苗年节在其中起到了多大的助推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大量苗族群众迁移到雷公山一带,雷山县成为以苗族文化为主体的区域。过去交通不发达、极少受到外界事物冲击,这反而使该县具备了两大旅游资源优势: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
  2000年应该是雷山县值得纪念的一年。“当年我县的财政收入只有1000多万元,当政府宣布拿出100万元来举办首届苗年节,还是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杨昌洲回忆道,苗年是苗族群众最隆重的节日,那时全城百姓都身着盛装,奏起芦笙,唱响飞歌。虽然来观光的游客不多,但还是把县里旅馆仅有的57个床位都订满了。
  第二年因财政开支紧张,苗年节不得不暂时停办。而前一年的苗年节效益就在此时初显:传统苗年前期,陆续有旅行社和游客打电话到县旅游局咨询活动事宜,节日来临,还有游客到苗族村寨里与村民一起过节。
  外来游客对苗年表现出的浓厚兴趣给县政府传达了一个及时讯息,即少数民族文化原来也是笔宝贵的旅游资本。于是2002年,在财政开支仍然吃紧的情况下,雷山县拿出了40万元来举办第二届苗年节。这一举办坚持至今。
  如果说当初办苗年节,是单纯以民俗文化为卖点吸引游客,那如今办苗年节,则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经过历届办节经验的磨练,雷山县政府的办节思路愈发清晰,发展县域经济的决策愈发成熟。用杨昌洲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用民俗节日搭建起一座通往外界的桥梁,让游客走过桥梁来到雷山消费,客商走过桥梁来到雷山投资”。
  11月11日,第七届雷山苗年文化周开幕的第二天,西江苗寨摆下千人长桌席招待来过节的游客,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当地的百姓将要跳芦笙舞、举行苗寨相亲等。西江镇镇长唐秋玉格外繁忙,他抽空数了数当天停在村寨里的汽车,发现竟有近800辆,这让他很惊喜。除了黄金周假期,只有在苗年节,才可以看到一天之内涌来那么多游客。
  唐秋玉也很会算账。苗年节才开展两天,西江就迎来游客近万人。“就算只有十分之一的游客留下过夜,按每人每天吃饭花费25元、住宿花费20元、其他消费花费5元来计算,全寨共110家农家乐、餐馆、旅店都有赚头。”
  除此之外,村民还有额外收入。唐秋玉告诉记者,苗年节的成功运作打响了西江苗文化的“金字招牌”,现在逢苗族一些比较隆重的节庆日,西江都会照例摆长桌席、进行民俗表演来款待络绎不绝的游客。长桌席由本寨村民承办,对外收费25元一人。村里能歌善舞的男女老少都来参演民俗活动,每人每天大概有15元至20元的收入。
  西江的红火只是雷山县旅游业发展一个缩影。该县现已形成“一山两寨一线”的民族风情旅游线路,包括雷公山、郎德上寨、西江苗寨、巴拉河风景区沿线。这条线路带来的旅游综合收入是每年创一个新高,去年取得了4370万元的好成绩,而今年至苗年节期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8000万元。
  红火的不仅仅是这些景区,全县的相关产业也产生了连锁反应。今年全县的可住宿床位提升到2130个,接待能力增强。县政府根据“旅游强县”的战略思想,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招商引资的配套政策,2006年外商在雷山县餐饮、酒店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高达4700多万元。
  据郎德上寨村支书陈正杨介绍,原来村里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很多,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有的人选择回村,将牛仔裤换成民族服装,为游客重拾传统歌舞。苗年节既是座“金桥”,源源不断给雷山输送经济收益,同时也为雷山打开了一道窗口,改造了当地群众的传统观念。苗族文化在旅游业壮大过程中渐渐体现了其市场价值,使当地人主动去传承、发扬民族风俗。西江苗寨最近刚建立起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博物馆,号召人人都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户户都是文化遗产保护场所。
  “850万元投资换来的效益还远远不止于此。”杨昌洲说,做大旅游业需要具备发展的眼光,一次苗年节给雷山当年带来的好处有限,政府看重的是数年后产生的持续效应,改变可以发生在旅游业上,也可以发生在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上。“当我县的旅游相关基础设施成熟以后,游客人均消费指数提高,850万投资落实在群众身上的实惠才更加看得见、摸得着。”
ld27.jpg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12 14: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