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656|回复: 0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旅游业的重建与对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8 2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四川省人大代表  谢元鲁  编辑:周小林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使四川旅游业受到沉重打击,地震波及地区,包括了成都及四川的重要旅游景区景点,或通往主要景区的交通线所在区域。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道路、旅游服务设施等损毁严重。到目前为止四川旅游业的直接损失已达750亿元。
  旅游业是四川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综合收入在四川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约占10%左右。2007年四川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217.3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全国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同时,旅游业又是就业大户,四川地区旅游每就业1个人,可以带动社会就业4.7人。仅九寨沟3.8万从业人员中,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业的劳动力分别为4000多人和1.9万人,占全县的11%和50%。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城乡居民的就业,目前四川旅游从业人员已达70多万人,其中仅导游就有近1.5万人,旅游带动相关从业人员达180多万人。
  由于旅游业对于四川社会经济的重要性,所以如何在5.12大地震后恢复四川旅游业,就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之一。5.12大地震主要破坏区域是岷江中上游山区。龙门山区及其山前地带,在这一区域中重建工矿业具有相当的难度,也难以防备多种地质灾害。从震后重建的布局及投入来看,工业企业布局由山区向平原转移,由地震严重区向轻微影响区转移,必然成为未来考虑的重要方向。因此,地震灾区必然会由发展工矿业向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转移。失去工矿业的支撑,那么灾区经济重建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但这一区域又是四川旅游资源的富集区,虽在大地震中遭到一定破坏,但基本资源仍然保留下来。发展旅游业应该是一个主要的选择,因为旅游业的投入相对较少,旅游资源分布较广,对于地质情况的要求较低,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互相促进,同时能较大量地容纳就业人口。对于迅速地恢复灾区经济,调整经济布局,推动灾后重建有重要的意义。如何重建四川旅游业,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采用启动市场,震后营销,重新规划,突出重点,阶段推进,文化重塑,探索新路的方针。

  一、启动市场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旅游的重建,除了景区与设施方面的重建外,主要是对旅游客源市场信心的重建。如何重新启动客源市场,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重新解析 “天府之国”和“休闲之都”的优越条件
  对历史上发生过的大地震对四川和成都的实际影响和损害,主管部门可以对公众作出实事求是的解析。以清楚的事实说明四川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与其他地区相比,其自然灾害的频率要少得多和轻得多,且都能在灾后迅速恢复。即使是在5.12大地震中,成都地区除都江堰与彭州外,距震中仅100公里的成都主城区及大多数其他区县旅游景区基本上或完全没有造成损害。而德阳、绵阳、广元地区,也主要是位于龙门山区及平原山区交界处的城镇,如汉旺镇、莹华镇、遵道镇、北川县等受到严重破坏,距山区仅20-30公里外的城镇即基本未受破坏。这正是成都平原作为“天府之国”核心地区的优越环境。

  2、以南补北,以东补西,迅速恢复四川旅游业的生机
  在这次大地震中,除龙门山及其相邻地区的旅游景区受到严重损毁外,四川的其他旅游景区实际并未受到影响。如川南的乐山-峨眉山,宜宾-泸州地区,西昌-攀枝花地区;川中的南充-遂宁-阆中地区;川西高原的甘孜地区等,其景区及旅游设施均完好无损。由于川西及川北旅游区震后必然要经历较长期的重建过程,在此期间,可以把川南、川中旅游作为启动四川旅游营销宣传的第一期重点,如峨眉山-乐山大佛,白贡盐业及恐龙博物馆,蜀南竹海,川南古镇群,僰人悬棺、西昌邛海、泸沽湖等。同时在适当时候启动甘孜境内的海螺沟、稻城等景区旅游,以作为营销宣传的第二期重点。以南补北,以东补西,迅速恢复四川旅游业的生机,并缓解旅游从业人员的就业状况。

  3、尽快恢复九寨沟-黄龙景区旅游以弥补损失
  由于九黄机场及到九寨沟旅游公路、旅游接待设施基本完好,可以利用普通游客减少,景区人文生态环境较好的时期,在夏秋旅游黄金季节,开展双飞型高档休闲旅游。同时开辟兰州-若尔盖-松潘-九寨沟旅游线路,争取更多的游客到九寨沟-黄龙景区旅游,以弥补四川旅游业下降的损失。

  二、震后营销

  1、以本地旅游市场的恢复带动省外和国际旅游市场的复苏
  首先启动四川本地休闲及乡村旅游,尤其是大力宣传成都的休闲之都和乡村旅游品牌,以成都及其他未受震灾影响的大中城市本地居民的休闲行为,营造四川旅游业已开始恢复的环境和气氛。选择未受地震影响的景区景点,如成都市区的武侯祠、杜甫草堂、文殊坊、宽窄巷子、三圣花乡、蒲江石象湖及城郊古镇等,针对本地客源进行营销,可在恢复期内降低上述景点的门票价格,以吸引游客,从而缩短地震心理打击震撼期,使四川旅游业尽快复苏。

  2、彰显成都在大地震中出现的新城市旅游形象
  在成都传统的“休闲之都”、“宜居之城”、“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等城市形象与品牌之外,营造成都作为“爱心之都”、“感恩之都”的新的城市旅游形象与品牌。对大地震中成都市民与救援人员、志愿者的坚强、秩序、仁爱、慷慨、乐观、感恩精神作更多的传播和描述,以塑造新的成都旅游形象。

  3、开展爱心四川旅游活动
  把旅游与社会救助与慈善捐赠结合起来,使旅游过程成为对灾区重建作慈善贡献的过程。提出“到四川旅游就是向四川灾民献爱心”的宣传口号。使受灾地区,尤其是地方经济受到地震破坏,难以在短时期恢复的地区,通过旅游业的恢复开始社会经济的重建进程。

  4、以优惠价格吸引国内外游客
  旅游价格的变化是影响游客心理的重要方法。在2004年大海啸后,东南亚各国都推出一系列优惠旅游线路,对重振东南亚旅游市场起到极大作用。即使是泰国曼谷、芭堤雅、新加坡这些丝毫没有受海啸波及的旅游目的地,也不可避免地都被整个东南亚游的低潮所笼罩。低价政策为旅行社再度赢得游客创造了机会,尤其是在非受灾地区的旅游景区景点,低价成为促使旅游者返回东南亚旅游线路的第一推动力,在灾后半年,东南亚游的旅客数量出现高达七成的恢复率。可见,低价策略的威力不容小觑。四川地区旅游景区,无论是灾区和非灾区,都可在恢复期内降低景区的门票价格,以吸引国内外游客,使四川旅游业尽快复苏。

  三、重新规划

  1、对四川旅游规划进行重新评估
  对全省新建五大旅游区的布局,包括成都“两山一湖”旅游规划进行重新研究。 龙门山地区在这次大地震中遭受毁灭性打击,对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龙门山旅游区规划进行彻底评估,对这一地区的旅游重建工作慎重行事,可以对龙门山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地区暂时封山育林,停止旅游开发,以恢复自然生态。

  2、迅速启动灾后旅游重建规划
  主要包括制定灾后重建布局、灾后重建标准两个方面。灾后重建布局应覆盖全省,利用灾后四川重建得到中央和全国重视的机遇,把川南、川中和甘孜旅游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这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大对道路损毁情况,特别是旅游交通线的破坏情况的报道,以进一步增加中央未来在资金和物资方面的投入支持力度,争取尽快恢复甚至超越震前水平。

  3、重新制定和完善现有旅游建设规范
  建设标准应提高到能抗衡重大地质灾害。灾后重建标准不仅对国家投资项目和开发商投资项目有强制约束力,还应该对农村房屋建筑,尤其是乡村旅游中的农民房屋建筑及相应设施制定具有强制性的重建标准。

  四、突出重点
  在重建工作中的重点,包括灾后重建布局和灾后重建项目两个方面。

  1、灾后重建布局应区分地质继续活动区和地质相对稳定区两个不同的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重建对策。
  在受地震破坏最为严重,地质活动尚不稳定的山区,可以生态环境及地质环境的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在地质相对稳定的山间河谷平原及成都平原山前地带区,虽受震灾影响,但自然景观破坏不大,景区及旅游设施主要损毁原因是设防标准太低,建筑质量不高引起的。可以人文景观的重建及自然景观的人工恢复为主。

  2、灾后重建项目不仅应有利于四川旅游业的恢复,尤其是重大项目的建设的布局,还应该着眼于四川旅游业未来的发展。
  如在这次大地震中,九寨黄龙旅游环线严重破坏,但九黄机场疏散大量游客,显示出在地质地貌复杂的山区与高原,旅游航空的极大抗灾作用。可以尽快启动甘孜州的稻城亚丁旅游机场、甘孜机场等旅游机场的建设项目。此外,在这次大地震中,景区交通道路网络的稀少和道路等级的低下,是导致游客、灾民难以撤出,救援力量难以进入的重要原因。而四川旅游未来开发的重点川西高原区,也属于地震活动频繁带,未来仍然有可能发生强震,因此还可以启动川西大旅游环线及旅游交通网络建设项目,川西大旅游环线应包括成都、雅安、广元、绵阳、甘孜、阿坝等地区,这一地区旅游交通网络的建设,可以打通龙门山-川西高原地区的更多对外旅游通道。同时还应加速重庆-兰州铁路的建设,这条铁路的规划线路通过绵阳-江油-北川-平武-九寨沟地区,可以大大增加川西地区与西北地区重要的对外交通联系,开辟大运量且安全系数更高的旅游通道。
  在景区的建设方面,可以对旅游区建设的重点与次序进行重新评估,如在成都旅游区“两山一湖”的规划中,在一定时期内,把建设重点由地质条件不稳定的龙门山区转向龙泉山区,形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替代性补偿。同时对旅游资源等级高,但因交通不便未能开发的景区,如号称“第二九寨沟”的巴塘错普沟景区,也可以列入开发重点,以对九寨沟景区形成替补效应。

  3、充分调动市场机制,避免灾后重建资金完全由政府负担
  灾后重建方面,由于重建资金的庞大,国家财力也难以完全承担。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投入的重点,应是国有资产主导的景区建设及交通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以形成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至于在地震中损毁的宾馆饭店、餐饮娱乐等设施,应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投资商开发重建。这样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避免在重建中回复到由政府主导一切的计划经济作法,也可以大大减轻国家重建资金负担。

  五、阶段推进

  1、对震区进行分类规划、分步实施
  由于在大地震后,余震至今并未平息,龙门山地区地质情况还不稳定,同时震区生态环境损毁严重,难以在短时期内恢复。但灾后重建工作刻不容缓,新的旅游规划及产业布局必须尽快出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对震区进行分类规划、分步实施的重建方案。即对于地震影响较为轻微,地质条件与地貌特点较好的地区,如成都平原、龙门山区的河谷平原等地,优先规划并进行产业布局与重建。对于地震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特别是余震持续发生的地质情况仍不稳定的山区与地质断裂带区,应只先作概念性规划,待地质情况稳定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作详细规划,否则会流于空谈。

  2、在灾后重建中,保护和开发地震人文景观与地震自然景观两大类景观
  地震人文景观与地震自然景观两大类景观包括地震纪念公园、地震遗迹公园,地震悼念地,救灾纪念地等。要注意保留如都江堰城区、绵竹市汉旺镇、汶川县映秀镇、绵阳市北川县城中有代表性的地震遗迹,包括部分路旁地震损毁车辆,以及抗震救灾遗址。同时保留地震形成的自然景观,如部分未垮塌堰塞湖等地,以供将来进行旅游开发。可以在这些地区建立地震纪念碑,既可以成为四川人民对全国和世界人民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的感恩地和纪念地,也可以作为未来四川的特殊旅游景点。

  六、文化重塑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对自然天人合人的的顺应,如千年古堰都江堰工程在这次大地震中基本完好,而鳖灵治水的传说又显示出古代四川人民对自然灾害的抗争。因此灾后的文化重塑,应是四川旅游重建的灵魂。

  1、休闲旅游文化品牌重塑
  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旅游中心城市,历史上和今天都拥有良好的口碑与评价,包括“天府之国”,“休闲之都”,“宜居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等等。2007年中国社科院主持完成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评选中,成都城市旅游品牌全国第8位;城市宜居品牌全国第11位,其中,成都城市文化独特性与城市文化吸引力两项分项指标中,在全国所有城市中首屈一指,排名首位。
  成都城市旅游形象和品牌是成都最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成都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的关键。成都的休闲文化在灾难中有何表现?成都的宜居环境是否下降?成都的旅游景区是否破坏殆尽?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关心和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的公众都想知道的,应在灾后重建中作出回应和阐释,以彰显成都千年休闲之都与天府之国的品牌。

  2、乡村文化环境重塑
  汶川大地震重灾区范围超过10万平方公里,累计受灾人数4550余万人,灾后估计迁移人口达500万人。这些迁移人口中大部分是乡村居民,他们的家园和传统社区在地震和迁移中同样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乡村社区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中断。企图通过灾区人口搬迁,一劳永逸地解决灾害问题,却有可能带来文化的冲突和文化基因的丧失,这在三峡工程移民及其他大型工程移民中已有教训。所以在迁徙受灾人口及乡村重建时,必需注意保护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及进行乡村文化环境的重建。

  3、历史文物古迹重建
  汶川大地震对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十分严重。四川省文物局初步的统计数据表明,四川全省共有79处全国重点文物,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841件馆藏文物在地震中收到损失和破坏,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王庙大殿和伏龙观屋面垮塌,已成危房,江油李白故居几成废墟。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是四川旅游业的人文景观精华,对遭地震损毁的历史文化古迹,应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其重要性和损毁程度,分期分批进行修复或重建。世界遗产与国家级历史文化古迹,如青城山道观,二王庙、李白故居、报恩寺等,应迅速进行进行原址原貌的修复和重建。

  4、民族风情文化重塑
  汶川大地震的震区也是藏、羌等民族的聚居区,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遗产及风情。在地震中同样损毁严重。如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甘孜州丹巴碉楼群有两座垮塌,理县桃坪羌寨碉楼受损,对震区重要的民族建筑,如羌寨、碉楼等进行修复或维修。尤其是要在灾后重建中注意传承和保护民族风俗文化,如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16万人口中,羌族约占一半,有几千年历史的羌族人民一直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繁衍,若因地震灾害将之迁走,实际等于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之根斩断。

  5、抗震救灾文化重塑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抗灾救灾文化,同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完整留存很少。尤其在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与凡人共同创造了历史。应抓往这个难得的机遇,以雕塑、绘画、碑刻、建筑等多种形式,彰显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坚强、秩序、仁爱、慷慨、乐观、感恩精神,进行抗震救灾人文景观的建设。同时大力收集表现抗震救灾的诗歌、故事、图片、散文等,作为抗灾救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多种形式展示和表达,作为四川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探索新路
  在灾后重建中探索四川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新路,主要包括以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乡村重建,以及利用重建机遇吸引投资和实现旅游业的转型更新。

  1、以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乡村重建
  在大中城市郊区的乡村灾后重建中,城乡统筹下的乡村旅游应是重要的选择。如成都乡村旅游在全国已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吸引力,在汶川大地震中受到损失相对较小,重建及恢复较易。同时乡村旅游资金投入较少,生态环境好,建设周期短,吸纳就业人口多。在提高乡村民居建筑抗震等级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城郊乡村旅游,对于填补震区旅游基础设施及景区重建的市场空白与时间空白,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把四川及成都旅游未来重建过渡时期的建设与营销重点,向乡村旅游转移,以乡村旅游作为四川及成都旅游灾后重建的的主要启动点。
  在远离城市,但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乡村地区,如龙门山区的较开阔河谷平坝及山区小盆地,以及龙门山前地带的灾后乡村重建中,不要单纯建设纺城镇的居民点,而应把灾后新农村的建设,与旅游小城镇体系的建没结合起来,成为周边景区旅游的游客聚散地与服务支撑点,使灾后的新农村有较好的产业支撑、文化特点和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重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灾区群众的生产恢复与就业问题,对最重要的灾区经济恢复,可以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如彭州银厂沟景区在这次大地震中,景区内峡谷、湖潭等自然水景观遭受毁灭性破坏,很难重建。但其它旅游资源,如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凉爽的避暑气候等仍然存在。通过重建银厂沟地区的乡村旅游,可以使这一地区的数万农民找到基本的生活来源与重新致富之路。

  2、利用重建机遇吸引投资和实现旅游业的转型更新
  这次汶川大地震,既是重大损失,而规模巨大的重建工程,又是重大的机遇。据初步估计四川震灾损失在5000亿元以上,旅游业损失在750亿元以上,灾后重建工程蕴藏巨大的商机。到5月底为止,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抗震救灾资金200亿元,向灾区的捐款捐物总价值达330亿元。由于四川和成都的灾后重建规模巨大,和旅游业相关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生态环保业等,许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都需要重建,其灾后重建投入之多是可以想象的。灾后重建工程必然会受到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会对国内外投资者应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实现旅游业的招商引资重要突破口和产业的转型更新。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1-3 12: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