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005|回复: 0

四川林业生态旅游的现状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3 22: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摄影:友多山野考察队

IMG_2126_调整大小.JPG
(图为四川省甘孜州境内的贡嘎山域美丽的自然风光)

  为了进一步分析四川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环境现状,本规划采用国际项目管理通用的SWOT分析方法,对林业生态旅游发展自身具有的优势(S)和缺陷(W)、外部面临的机会(O)和限制(T)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优势是四川开展生态旅游相对于其他领域自身所具有的资源、知名度或其他强项。
  (一)丰富的林业生态旅游资源 四川省独特的森林与植被分布格局,丰富的、特有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人文生态资源,使四川省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具有良好的“厚积薄发”的基础条件。
  (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四川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我省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1998年9月11日在全国率先停止天然林采伐,1999年12月又率先实施退耕还林,2003年川西北草原湿地保护工程开始实施。全省有2.88亿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累计退耕还林141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980万亩。2003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62%,比1999年提高2.4个百分点。 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不仅遏制了生态恶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林业生态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林业生态旅游在生态产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生态旅游业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现有的国内外专家及其积累的科学研究成果 动物、植物、生态、社区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四川生态环境予以关注,并有不少是深入到了实地。他们无论是从科学技术上还是个人感情上都给予了支持,这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较高的科技含量。
  (四)已获得的一部分生态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经验 四川已经在开展生态旅游的景区中,有一小部分走在了前面,他们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在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王朗、卧龙、瓦屋山、海螺沟、黄龙、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等,这为其他景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借鉴。
  (五)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点)员工现有的解说知识 四川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员工,年龄偏大的一些大多是以前林场的职工,他们在动植物的知识、保护区的历史等方面都有着详细的了解;年龄偏小一些的,大多毕业于中高等林业院校,他们在动植物及生态环境知识上多于一般人。这是生态旅游解说方面的一大优势。

  二、缺陷(Weaknesses)分析 缺陷是指四川开展生态旅游自身在资源、能力或其他方面的弱项。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四川的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点)由于历史原因,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就算有一定的生态旅游知识,也显得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对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对当地社区生活水平的帮助以及对生态旅游产品的理解上。
  (二)缺少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很多景区在开展旅游之前并没有进行旅游规划,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其中不少影响如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等是不可逆转的,当然也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缺少旅游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林业生态旅游要达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有专门的旅游环境监测体系。四川目前由于林业生态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与林业生态旅游相配套的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
  (四)缺少林业生态旅游信息交流平台 尽管现在四川对林业生态旅游的重视前所未有,但仍然缺少林业生态旅游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主要体现在由于我省的林业生态旅游相互交流的机制不完善,致使不仅各林业景区(点)的旅游情况相互交流太少,社会各界也缺乏对这方面的了解渠道;再加上缺少如何在四川开展林业(森林)生态旅游的指南(包括相关的规范、标准、文献等),景区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缺乏应有的指导。
  (五)缺少一批竞争力强的林业生态旅游产品 四川林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对这些资源缺乏系统的整合与包装,有竞争力的林业生态旅游产品不多,还没有形成林业生态旅游的产业链,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这里所指的机会是外界因素对四川开展林业生态旅游所产生的积极方面的影响。
  (一)国际、国内生态旅游者不断增加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世界旅游业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的增长速度却达到了20%-30%。在受非典等不利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四川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全省旅游总收入仍然保持10.7%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位居西部第一。其中,2000年入境旅游45.09万人次,外汇收入1.5亿美元;国内旅游8400万人次,国内收入408.4亿元。
  (二)部分高收入者对传统大众旅游活动产生厌倦 对近年来旅游消费的倾向调研表明,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期望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环境的奥秘,特别是部分高收入者,已经开始厌烦传统的大众观光式的旅游方式,他们期待一种更富个性化、自然化的旅游方式,而林业(森林)生态旅游无疑正是这些旅游消费者喜好的选择之一。
  (三)政府的高度重视 四川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工作力度加强和发动范围的扩大,在全国各省区市中都是名列前茅的。省委、省政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将旅游业作为全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规划。 近年来,四川省围绕旅游业的发展,突出抓好交通建设和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设立了旅游交通专项资金,在交通路网规划、项目建设、资金安排上对旅游项目重点倾斜。同时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高度重视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功能的完善。 生态旅游方面,1999年编制的《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关于四川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战略中明确提出“鼓励自然旅游的开发”、“提高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使旅游者获得特色鲜明的和真正的自然旅游经历”,在所列出的优先开发的6项旅游资源当中,有四项与森林资源息息相关,而且规划将四川省定位为中国“生态旅游”或“自然旅游”的目的地。同时,四川省人民政府还专门发布了“四川生态旅游发展报告”,为未来四川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指导。
  (四)周边省区对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视 走“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家已经将区域协调发展列入旅游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其中地跨川滇藏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就是一个重点内容。现在,四川周边的云南、陕西、贵州、西藏、重庆等省区市也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四川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效。这条合作之路会坚持走下去,且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强。
  (五)国内外研究与保护机构对生态旅游的关注 尽管四川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生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一些旅游研究机构,如旅游规划单位、科研单位、环保机构、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等,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林业(森林)生态旅游。 目前正在四川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国际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保护国际(CI)等,对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

  四、限制(Threats)分析 这里所指的限制是外界因素对四川开展林业生态旅游所产生的消极方面的影响。
  (一)缺乏旅游经营及从业者可持续旅游意识 多数旅游组织者(包括主管单位、开发商、旅行社等)重视直接经济效益,森林生态旅游意识薄弱。 现阶段的旅游组织者们,大多数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设施上,如宾馆修建、道路建设、娱乐活动场所的修缮等,对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注就相对少了很多。
  (二)缺乏推广林业生态旅游的社会机制和机构 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省、市(州)、县现在还没有一家对应的专门的旅游机构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一些思想理念相对先进的景区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迎头赶上,但对于那些观念落后的就很难仅凭自身现有的能力达到先进的生态旅游的要求,因此,需要专门的机构(或主管部门有专人)来推广和指导。
  (三)缺乏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等 四川现在还没有专门针对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规章等。其他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当中,虽有提及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内容,但都不完善、不成系统。
  (四)缺少专业化的生态旅游人才培养机构 现阶段四川的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旅游专业,但还没有一家培养专门的生态旅游方面的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四川生态旅游朝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五)管理体制不顺 现阶段,多头管理改变林业(森林)生态旅游景区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案例挫伤了林业主管和部门林(景)区干部职工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1-2 11: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