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45|回复: 0

用青春和激情守望横断山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0 11: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舒欣  摄影:友多山野考察队 Youduo Field Expedition

【本文已刊发于2011年9月出版的《西部广播电视娇子》(总第272期)】

IMG_2828_调整大小.JPG

       雨过天晴,院子的上空挂出了两道彩虹,那样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第一次那么清晰那么近,近得你能看到彩虹的一脚躲在茂密的森林里,另一脚跨在山脚下。而院子里的人在对着彩虹一阵“长枪短炮的轰击”后摆出桌椅,准备就着彩虹吃晚餐。
这是周小林和他们的朋友在丹巴大庄园的第一顿晚餐,而类似的“彩虹餐”在随后的几年里也成为了家常便饭。不仅仅是“彩虹餐”,还有抬头就能见到的蓝天白云、推开窗户就能望到的繁星满空、色彩斑斓的森林、纯净甘甜的矿泉水、无污染的绿色蔬果……   
       这些简单的奢侈品,都是横断山域回赠给他们的礼物。这些享受着世外桃源生活的人,称自己是一群“呆驴”,而他们的驴头,就是周小林。在别人眼里,他们的生活如同可梦不可及的童话,而对于周小林和“呆驴”们而言,这只是他们与横断山域交流对话的一个方式而已。长期从事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研究的专家周小林和朋友们是用他们的青春、梦想和激情,记录和守望着横断山域……

3 在横断山域考察杜鹃花_调整大小.JPG
(友多山野考察队在祖国西南横断山域考察)

把爱留在横断山域

又是一年  又一个春夏秋冬
从泪别丹巴到梦回横断
从一个点到一个面
我们在继续找寻
找寻属于我们心中的世外桃源

横断山域里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做的事
我们现在生活的每一天都与那里相连相牵
那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

       2007年4月15日凌晨,在广州呆驴巢的周小林,突然想起了远在西部的横断山域,想起了他们在山间行走时风曾拂过那些花草树木,于是写下了这首小诗《梦回横断》。他说:“我对横断山脉感兴趣,是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的。”原来,周小林不到半岁,就跟随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父母从成都来到阿坝州——从若尔盖到马尔康,再到汶川。“我从小就生活在横断山域里,我的幼年、童年、少年甚至青年,都生活在这里,对于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里虽然不是我的出生地,却是我的养育地,同样是我的故乡。”
       1991年,因为工作和学习,周小林离开汶川来到成都,之后又去了广州发展。“离开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对横断山域这片土地的眷念,自己常常会想起当时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都是以前身在其中时无法体会的。”说起横断山域时,周小林的话里饱含了无限的深情。
       “知之愈深,爱之弥坚”,随着对横断山域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地理风貌、民族文化、乡土建筑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一扇一扇的门被打开,周小林更加被这片神奇壮美的土地所吸引,并且希望能和更多的人分享他的发现。“横断山域太博大精深了,可以梳理的东西太多了!你看,横断山脉的雪山、横断山脉的河流、横断山脉的湖泊、横断山脉的少数民族、横断山脉的碉楼、横断山脉的乡土建筑、横断山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横断山脉的蝴蝶……”对于横断山脉的神奇,周小林如数家珍,他那平静的外表掩饰不了提起这些神奇时的兴奋和自豪,“我们只要一有空,就会去梳理这些东西。每一次、每一方面的梳理,都特别有意思,都会让人发现许多独特的现象。”


18 友多山野考察队_调整大小.JPG
(周小林和几个朋友一起组成的友多山野考察队)

       为了能够更好地考察和发掘横断山域资源,周小林和几个朋友一起组成了友多山野考察队。虽然美其名曰“考察队”,其实,这只是一个由几位同样对横断山脉痴情的爱好者组成的民间组织。他们每年会分春夏秋冬四季,前往横断山域,用心考察当地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乡土建筑、高山花卉等。“对于有些重要的点,我们甚至要在那里驻点两三年,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周小林介绍道。
       虽然没有来自政府机构或者其他组织的资助,但是凭借着对横断山域的热爱,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即便野外的条件无比艰苦,有时甚至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周小林和友多山野考察队仍然尽可能多地走进横断山域,踏遍横断山域的每一块土地,试图慢慢揭开这片区域的神秘面纱。2008年5月12日,友多山野考察队上午九点半从成都出发前往汶川县雁门乡,准备拍摄当地正在盛开的大百合。当考察队刚刚拍完大百合不到两分钟,汶川大地震就发生了。幸好考察队当时处在一个安全地带,于是,他们再次拿出相机,记录了地震发生时的现场情景。“当时,我们在成都,非常担心他们的安危,几天后才得到平安的消息。”周小林说,“这是所有考察中我们最难忘的一次,谁都没有想到会亲眼见证这样的地震。”
       颠簸漫长的一路行程,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简陋艰苦的吃住条件……周小林和考察队的成员从来没有抱怨过,“对于我们而言,走到那些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山,去寻找那些绽放在高山上的美丽花卉,或者用镜头锁定那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时,无论再艰苦,心中都有一份无法言说的幸福。我们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只想记录下这片区域的神奇,有条件的时候就整理出来,介绍给大家,一起分享横断山域的美丽,一起分享祖国的美丽。”



6 在丹巴发呆的日子_调整大小.JPG
(在丹巴发呆的日子)

在丹巴寻找梦中的童话

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和丹巴告别
整整四年,我们在丹巴度过了1461个日日夜夜
在我们生命的整个旅途中
我们在丹巴停泊了四个春秋寒暑
我们用我们的青春、梦想和激情
去见证了丹巴四年的巨变
……

       2006年4月15日,周小林和朋友们就要离开他们“发呆”了四年的丹巴,他回顾那些或艰辛或快乐的点点滴滴,留下了一首小诗《泪别丹巴》。他说:“这四年在丹巴,我们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也是最美好的一段。我们用镜头去捕捉大山里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瞬间,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大山里的宁静、悲怆和苦难。”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周小林途经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居、古老的碉楼、以及原始的嘉绒藏族文化,都让他激动不已,“这里简直是轻松、纯净如世外桃源般的梦之乡。”
       1998年,周小林开始把精力真正投入到丹巴,每年他都要到丹巴一次或几次。那段时间,他和几个朋友跑遍了甘孜州18个县,踏遍了丹巴的每个寨子,他们领略了丹巴的四季,用镜头捕捉着丹巴的美丽,留下了将近五万张反转片。“丹巴这个地方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来感受。”怀揣着这样的梦想,2002年周小林和几位“臭味相投”的朋友决定“来丹巴发呆、为丹巴旅游做点事”,长期驻守丹巴寻找梦中的童话。在一座工厂的废墟上,周小林和朋友们用心血和双手建起了“丹巴大酒店”,也就是传说中的丹巴庄园。他在自己的名片背后印了几句话:“这里有世界上最杰出的建筑,这里有世界上最美丽的乡村,这里有世界上最淳朴的人们,这里有世界上最灿烂的笑容,丹巴——深藏在横断山脉中的世外桃源。”这是丹巴留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也是他们最想和世界分享的丹巴。
       利用互联网对丹巴的自然风光、乡土建筑进行宣传;出版《绝色丹巴初体验》、《美人谷·丹巴》进行分享;周小林和朋友们甚至还手工制作了牛皮书,印上丹巴游记;为驴友免费播放丹巴风景幻灯片……那时,他们每天都不间断地通过文字和图片向国内外介绍美丽的丹巴和甘孜州。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出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中,在丹巴没有被四川媒体推荐入围的情况下,周小林全力推荐丹巴角逐“中国最美的地方”,使丹巴得以入围并最终一举成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第一。从此,每年都有几十万的游客慕名来到丹巴“发呆”,这也一举带动了丹巴的经济发展。
       “最初我们刚到丹巴,老百姓就问,你们跑到这里来干什么?我说,因为你们这里的房子好看。他们说,这里的房子哪里好看哦,还是成都的房子好看,高楼大厦才好看。”周小林说,“后来他们说,那些成都人都觉得我们的房子好看,还以为是别墅。慢慢地,老百姓也开始觉得自己的房子好看,再加上挣钱了,自信心也来了。你看,这就是旅游发展带来的变化,这也是‘美丽’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周小林和朋友们享受着丹巴的童话生活,并将丹巴的美丽介绍给外界,同时也帮助了当地人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资源,从而推进了当地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2006年,因为种种原因,周小林和朋友们不得不离开丹巴庄园,离开丹巴。“但是,我们现在仍然关注丹巴,关注她发展的点点滴滴,我们会在遥远的地方默默地祝福她。”周小林说,“因为丹巴,就象我们身体里的一缕血脉,已经注入了这里,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已经留在了丹巴……”


2 友多山野考察队在横断山域考察高山野生花卉_调整大小.JPG
(友多山野考察队在祖国西南横断山域考察高山野生花卉)


去崇山峻岭追逐花的精灵

我像候鸟一样
随着季节的变化
在横断山脉中
追逐高山野生花卉迷人的身影
去记录和感受它们的美丽
……


       2005年6月26日,周小林正在整理以前拍摄的成千上万张的高山花卉照片,看着这些美丽的高山精灵,他忍不住在键盘里敲下了几段文字,也就有了友多网上点击率超过七万的帖子《寻访横断山脉中的野生花卉》。“这些花儿都是有灵性的。2009年6月,我们考察队开车前往位于贡嘎山东坡北部的雅加埂考察高山野生花卉。”周小林指着电脑里那张在雪中怒放的全缘绿绒蒿的照片,神采飞扬地介绍着,“那天正好下雪了,在海拔4300余米的田海子山脚下,四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有些地方都结冰了。可是全缘绿绒蒿依然绽放,那样空灵、炫目的黄色只能在这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的高原才有!两年多了,我们都无法忘记那次雪中相遇!”
       1983年夏天,周小林前往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和黄龙,这是他第一次亲眼感受艳丽多姿的横断山脉中的高山野生花卉。而直到1987年初夏,当他来到四川甘孜州贡嘎山下的海螺沟时,面对满目的五彩缤纷,周小林开始深深领悟横断山脉的多姿多彩。“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喜欢上横断山脉中的那些野生花卉的。每一次漫游于横断山中,那些美丽无比的花儿,总是与我们相伴相随,看见她们就觉得像自己的朋友一样,非常亲切。我知道对这些花而言,横断山区就是它们生长的天堂,在那里它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周小林有一双善于发现美丽的慧眼,他总是用心用情与大自然对话。
       周小林和友多山野考察队数年来坚持跟踪研究横断山脉的高山野生花卉,对于康定木兰、滇藏木兰、报春、绿绒蒿、高山杜鹃等各类品种进行长达几年的跟踪观测,有些物种甚至每年的同一时间都会前往记录拍摄。这些平常人不注意的四季更替、花开花落,在周小林那里,就成了与他有关的重要事情。“我们在跟踪拍摄这些高山花卉时,每每有新鲜的发现,或者不同的生物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都要用相机记录下来,那样的时刻是最幸福的!”
       “整个横断山区就是一个世界最大的花园,你走进任何一个区域,都是走进了一个花的海洋。有人说,在横断山脉中看一天的花,比在城市里一辈子见到的花还多了。”周小林说,“早在一百多年前,这些美丽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来自欧美的植物猎人们将这些藏在深闺的野生花卉引种到世界各地,在他乡大放异彩。可惜这些美丽却很少被我们国人知道。”
       在走访了国外著名的英国爱丁堡植物园、邱园、法国凡尔赛宫、奥地利美景宫、美国长木花园、加拿大宝翠花园、德国波茨坦无忧宫、俄罗斯叶卡琳娜皇宫等花园之后,周小林和朋友们感叹其精美,并表示受到了“严重的刺激”,“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以花来命名国家名称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国花的大国。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培育、驯化了种类繁多的花卉和观赏树木,给我们留下了众多优美的园林。但是,作为拥有“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花卉王国”美誉的国家,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向世界展示中国美丽的花园。我们中国是最应该拥有这样的美丽,最应该拥有这样花园的国度,结果我们却没有。我们那么多丰富的花卉资源在外国装点别人的花园,而我们在大多数国内城市看到的,很多都是洋花洋草。”
       被刺激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周小林和朋友们梦想着能够在中国创新规划、设计和建设一个让中国人感到无限自豪的花园,一个世界一流、中国最优美典雅的花园,那里将生长着众多中国的野生花卉、原生的乡土植物。“我们希望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花园是用中国的植物来呈现中国的美丽,让它成为向世界展示四川美丽、中国美丽,展示中国五千年悠久文明、灿烂文化的崭新窗口,成为我们这代人留给未来的一个文化遗产。”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1-6 07: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