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515|回复: 41

人文西藏——一百年前清朝医官镜头中的拉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5 23: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第一个将中国西藏影像带进美国《国家地理》

摄影 / 全绍清 撰文 / 高晓涛 孔见


一百年来,美国《国家地理》那黄色的方框逐渐成为人们通向自然界的大门。全世界的人从这扇门里看到了他们身外壮观和奇妙的世界,它真实地纪录了人类的梦想与追求。

美国《国家地理》为何不选中国摄影师?

2003年,美国《国家地理》在北京举办了“美国国家地理百年摄影作品精选暨重访马可.波罗之路大型摄影展”,展出了人类近一个世纪以来纪录探索与发现成就的影像。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副总裁Robert Hernandez一个问题,美国《国家地理》为什么没选中国摄影师?Robert Hernandez先生回答说:“恰恰相反,我们也非常希望在美国《国家地理》上刊登中国一流摄影师的作品,我们一直在寻找通过摄影作品向大家讲述故事的人……(中国)有一些优秀的摄影师并没有为美国《国家地理》工作,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摄影水平不行,而只是说,可能是类型上或者说方式上不太相同而已……”

这个问题尖锐之极,因为它牵涉了中国摄影师郁结心头的隐痛,就算Robert话说得再圆,也无法让人一释心结,它标志着在全球一百多年探索与发现中,中国人严重的缺席!——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楼主| 发表于 2005-10-5 23: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国家地理》上第一人浮出水面

美国国家地理在中国的展览引来了络绎不绝的人群,也引出了第一个在美国《国家地理》上撰文并刊登照片的中国人。

说来让众多中国摄影师惭愧,这位“第一人”还是个业余摄影爱好者。他的长孙带来一本1912年10月号的美国《国家地理》——当时作为美国《国家地理》“注册商标”的黄色方框还没有孕育——在这本像一份内部传阅资料般简朴的杂志上,刊登了全绍清先生于1906——1907年期间在拉萨拍摄的60幅珍贵照片,由此证明全绍清先生是第一个拍摄中国西藏并把照片介绍给世界的中国人。

我们应邀来到全家,全绍清的儿子——90岁高龄的全陆仪正在等我们。老人家手里拿着那本没了封面的美国《国家地理》,翻开来,一组图文并茂的精彩老照片引出了一段差点被埋没的历史,一个百年前的拉萨向我们展开。


此主题相关图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5 23: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入选进藏使团医官

全绍清,满族,北京人,毕业于李鸿章办的天津北洋医学堂。这是一所完全西化的学校,教员都是洋人,通行英语,这给全绍清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底子。他在文中介绍了当时西藏地区的情况。

“上世纪,十几个外国旅行者曾以科学探险者或政治代表的身份进入西藏。陡峭高耸的山脉,荒凉且无人居住的遥远路程使旅程无比艰难,不少人不得不中途放弃。再加上旅行工具的缺乏和藏民的顽强抵抗,大部分人行进到边界线附近就止步不前了。没有人真正见到神圣之城内部——拉萨伯真实面目。”

1904年,英国远征西藏的军队进入了拉萨,向西方揭开了这个禁地的神秘面纱,“拉萨也不再是世界上未经勘查的宗教中心了”。清朝政府为了巩固在西藏的统治,保住西南的屏障,于1906年筹组进藏使团,全绍清被选为随行医官。

进藏使团的大部队从打箭炉入藏。打箭炉即今天的康定,是当时藏区的门户,也是汉藏文化的交汇与分界处。法国人多隆在1907年曾经过该地,在他的《彝藏禁区行》中曾描述了当时的打箭炉,县内为两样套管理体系,藏民事务由藏王处理,而汉民事务则由当地官员处理。过了打箭炉,就是名副其实的藏区了,汉文化的影响几乎不见。

进藏的路十分难走,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进藏的路就更困难了。全绍清一行骑马走了100天才抵达拉萨。从川藏线进藏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会是一次蜕变。沿途风光多姿多彩——雪山、原始森林、色彩强烈的宗教文化——这是真正的震撼,这样长途跋涉进入拉萨的旅人,当一眼看到布达拉宫金顶时,往往会痛哭流涕:

“从西边进入的旅行者可以看到拉萨河谷的壮丽景色,令从难忘。红山上的达赖喇嘛宫殿——布达拉宫的金顶闪闪发光,与药王山崎岖不平的山顶相比,像是悬在空中,形成一道辉煌壮观的风景,每每使得疲倦的探险者,喜悦之情溢满于心。再往前行,越过宽阔的哲蚌寺和措钦大殿,便来到了布达拉宫的背面,和药王同及磨盘山遥遥相对。”

“城门以宝瓶佛塔为装饰,开于两山之间。宝瓶佛塔是喇嘛教的标志,用白色石头修建,配以鎏金顶,在水中倒影的映衬下更显宏伟。的确,任何朝拜者在去“西文极乐世界”之前,凝视着如此辉煌美丽的景象,即使谈不上心灵净化,也确能感到满足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

(当时)布达拉宫前的三座佛塔,中间一座的塔门是拉萨城的主要入口
 楼主| 发表于 2005-10-5 23: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事就照相、喝啤酒、用手枪打啤酒瓶子!

其时是1906年,由于全绍清会英文,经常被派到印度公干,他就在印度顺便买了照相机和冲印材料。当时的相机是木头作的,又大又笨重。使用的也是玻璃底板,运输、携带都很麻烦。可以想像,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把这些器材从印度动回到拉萨是多么费劲的一件事。不过全绍清好歹是个医官,自有公家人招呼妥贴。

据全陆仪说,全绍清除了在印度买回照相器材外,“还买了手枪和啤酒,回来没事就照相,没事就喝啤酒,没事就用手枪打啤酒瓶子”。可见当时使团成员在拉萨的生活是多么的闲适!而拉萨——“没有交通堵塞,所有人都以步代车”——正适合于这样的生活:

“拉萨的主要街道都很宽阔,而且相当平坦。在西藏,不存在交通堵塞的问题。手推车和马车对当地人来说毫无概念。所有人都以步代车。牦牛和马匹是惟一的运输工具,街道大都如此平滑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有达赖喇嘛和两个驻藏大臣出行才坐轿椅,其他人都无权享受这种待遇。”

此主题相关图片

八廓街(八角街)上的集市,(当时)拉萨的主要贸易区域就集中在这个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00: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布达拉宫——中亚建筑中最华贵的典范!

全绍清把布达拉宫称作是“拉萨城里最杰出、最重要的建筑”,“是中亚建筑中最华贵的典范”:

“活佛居住在上层的中心位置,其余部分被分作经堂、摄政王办公室、仓库、粮库和350名喇嘛的卧房。宫中还有一处圣地,专门存放各世活佛的法体灵塔。

正面下层是一处很大的砖铺的活动场所,用于宗教舞蹈。舞场的外面还有许多建筑,用于印制经文,铸造铜像,制香,饲养牲口,屠宰房,商铺等。石墙上方的兵营及驻军保护着正面和左右两侧。

墙外有两个黄色大帐,大帐前伫立着一根20英尺高的花岗岩石柱。据说这根柱子是为了保护宫殿不受邪恶灵魂的攻击而建。

居住在如此天堂般的地方,难怪活佛们总带着骄傲和高贵的眼光看向下面的世界。

这座宏伟的宫殿包括白、深红、红、棕等几种色彩,与绿草蓝天的背景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难以逾越的壮美画面。世界各个地方的佛教朝拜者都来朝拜这座神圣之山也就不足为怪了。

拉萨城内,达赖喇嘛的宫殿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中亚建筑中最华贵的典范。”

……


此主题相关图片

藏族士兵在布达拉宫前安营扎寨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00: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绍清在拉萨有一些特权

“首先,作为一名朝廷的官员,当地人没有把我当成猜疑的对象。再者,我拥有一整套可以用于记录和拍照的现代工具,而且有权参观那些迄今为止仍对所有外国人关闭的地方。我在拉萨逗留了较长的时间,这使得我有大量的机会获得许多珍贵且独特的资料和图片。”他在拉萨广泛接触了从王宫高层、内眷到士兵,各阶层的人物,甚至拍到了噶伦和代本的内眷,对于同时期拍摄拉萨的外国摄影师来说,这些照片是不可能拍到的。

……

此主题相关图片

拉萨王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弟弟)在喝酥油茶

注意茶壶在右,茶杯在前,痰盂在左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00: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新娘的装饰

这是葛伦的儿媳,胸前环绕的绶带是新娘的标志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00: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官差的正面照和背面照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00: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全副武装的典型藏族士兵,火绳枪和弓箭就是他们的武器。
注意右边两人穿的是环扣铠甲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00: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药神寺的主持和他的三个学医的学生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1-5 21: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