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53|回复: 3

从瑞士旅游看甘孜州旅游的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4 11: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毕世祥 图/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2005年9月,我参加中瑞合作项目四川旅游子项目班考察了欧洲旅游,可以说既开了眼界又长了知识,尤其是瑞士、奥地利等国山地旅游的发展面貌和欧洲同行们的先进理念,给了我很多反思和启示。
  在从事旅游工作多年,过去也访问过一些国家,但多属以海洋或城市景观著称的国家,旅游资源构成和我州有较大的区别,因而他们发展旅游经验对我来说,直接比较较少,间接吸收较多。这次欧洲之行,所参观考察的瑞士、奥地利等国的山地景观和我州的山地景观大同小异,具有很强的同构性,从他们山地旅游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我州旅游未来的发展阶段,我在过去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带有惯性的理念和思路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当然,欧洲国家和中国的旅游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从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历史文化背景还是从旅游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来分析,把他们的做法照搬到中国,不一定符合中国国情,也不一定适合中国旅游。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客观的比较,要对自己的资源、环境与别人的异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才谈得上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和理念。
  抛开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等方面因素,我州山地景观和欧洲山地景观单从湖光山色和大体的地貌来看,几乎如出一辙,但进行深入比较后,可以发现一些质的区别,我州山地景观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先说劣势,我州的景区海拔位置高、交通条件差、氧气含量低、城乡差别大、服务体系弱是显而易见的;但从优势来看,我州的景区生物多样性强,量大质优的温泉多,并且还有广受世界关注的源远流长的康巴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作背景,具有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也是毋庸置疑的。作了这样的比较后,我在参观访问有关组织、企业、公司和实地考察学习以及听取国外旅游、环境、文化专家授课的过程中,就有了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说感触颇深受益良多,引发了我对我州旅游的一些思考。

  山地旅游——理念、技术、资金的集萃

  在瑞士期间,不管是在雄伟壮观的桑迪斯山顶休息,还是在风光旖旎的塞恩湖畔用餐,远处的高山白雪皑皑,近处的水面波光粼粼,一种将身边美景尽收于眼底的宽阔视野,带给人“美景胜佳肴”的旷远心境。
  这就是瑞士旅游颇具创意的“全景观念”,让游客能从自己所处的任意一点观赏到景区的精华甚至全貌,同时也可以从这个点上感受到景区的整体品位和服务质量。360度的观景台、餐厅里的落地玻璃窗、平地上无碍观瞻的建筑群等等,均折射出瑞士人经营旅游的突破性理念。“全景观念”既是视觉艺术的延伸,也是思维空间的拓展,虽然或多或少是西方人的审美哲学在旅游行业的体现,但确实给人展示出了山地旅游的一种全方位发展趋势。
  在游览桑迪斯山和少女峰等地时,单车可容100余人的缆车叫人叹为观止,把它称作“世界山地交通尖端技术和设备的结合体”是毫不为过的,叫人不得不佩服瑞士人的“艺高人胆大”。此外,直通景区的铁路和公路网络,形成了发达的交通体系,为旅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多不胜数的隧道、弯道和宽窄不一的路面,又充分体现出瑞士人一以贯之的生态意识。
  在因特拉肯的格林德瓦尔德村考察时,这个规模不大的游客集散地,先进的合乎生态标准的道路、电力、供排水系统以及旅游服务功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高档宾馆和酒店“一切服从观光需求”的建筑布局,也给了我许多启示。入住这里的宾馆,只需推开阳台上的窗户,雪山、冰川景观便会扑面而来,震撼人心。在这里,你既可以体会到本地人独具匠心的开发理念,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一个旅游城镇的成熟,必须依赖多方面因素,理念、技术、资金的保障缺一不可。
  我州旅游资源富集,就单个景区的品位来讲,有的甚至可以超过瑞士等欧洲国家的知名景区,但产品的成熟度和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却远不如欧洲国家,这里面就存在一个资金投入、技术力量以及产品设计理念等方面因素的比较问题。进行了从点到面的比较之后,存在的差距和需要向别人学习的地方也就一目了然。
  从点上来透视我州旅游,虽然目前在资金和技术的保障方面还无法向瑞士等欧洲国家看齐,但我认为,在条件许可的重点景区,我们完全可以效仿瑞士,有针对性地突破一些传统的墨守成规的观念,科学组织交通、服务等体系,高起点大手笔运作,打造出能够和欧洲媲美甚至超过他们的世界级景区。如贡嘎山、亚丁等景区,我们可以请国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山地旅游专家来指导或参与景区规划的编制或修编,使规划具备更实际的操作意义,也使我们的理念和行为更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比如在亚丁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中,我们可以充分吸取瑞方经验,通过中瑞项目聘请瑞士专家,组成亚丁旅游咨询专家小组,切实指导亚丁旅游开发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虽然从目前来看,我州的景区“马帮”式交通方式还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它迟早要退出旅游交通的历史舞台,逐步演化成单纯的体验性旅游产品,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高技术、高效率、高价位、高环保的交通方式。我们可以考虑建立公路、铁路、索道等方式齐备的畅通的立体交通网络,达到让游客快进快出的目的,也有利于在旅游高峰期合理分流游客;当“马帮”退出旅游交通行列后,社区老百姓的利益,应更多从景区收益中得到补偿。又如旅游地建筑布局,我们也可在分析利弊之后,可对影响景区整体品位的建筑物进行拆除和重建,同时,进一步完善其旅游接待功能,步步为营,做好建立和完善具有自己特色的“全景观念景区”的基础工作。
  在国内山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两种极端的心态:一种是“怕”的心态,怕旅游设施的建设会破坏景区生态,怕局部的决策会影响整体的发展,瞻前顾后,最终丧失机遇;另一种是“敢”的心态,凭着一种“敢作敢当”的脾性,不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盲目上马项目,只求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最后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要克服这两种心态,就必须既具备科学、全面、冷静、清醒的发展观,又具备突破传统、突破自我、敢于人先的勇气和理念。瑞士山地景区的开发,就是我们最好的教材。
  从面上来看我州旅游,我们更应该向瑞士等欧洲国家学习积淀多年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在品牌定位、产品设计、市场研究、宣传促销、职业教育等基础工作上多下功夫,加快我州旅游和世界旅游接轨的步伐。
  从瑞士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山地旅游是理念、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集萃,缺了哪一个环节,都会产生“木桶效应”(构成木桶的木板长短不一时,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木桶的整体容量),直接影响旅游的全局。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01: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结合

  在瑞士的斯坦莱茵和夏弗森等地,除了青山绿水,几百上千年历史的文物随处可见,特别是中世纪的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保留得十分完好。讲解员对它们的讲解严谨、准确却又透着随意,不带丝毫渲染或夸张的成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在他们看来,并不值得刻意宣扬。而在这种随意自然的心态背后,你可以领略到瑞士人展示历史文化让其与旅游完美结合的巧妙而恰当的方式,从歌德、爱因斯坦的故居游,教堂、修道院观光游等方面均可见一斑。
  通过瑞士同行的介绍,我了解到瑞士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是持之以恒代代传承的,现如今满大街不同年代的支撑着瑞士城市旅游的人文景观就是明证。
  由此,我想到了甘孜州的历史文化。甘孜州的高原自然风光磅礴壮观,但多年的调查表明,对国际游客更具吸引力的,却是博大精深的涵盖了藏传佛教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的康巴文化,它与自然景观互衬互补,增强了甘孜州旅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但是,不能不承认,作为文化的载体,甘孜州一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已经悄然消失,个别独特的文化现象也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当然,这不是归咎于哪一代人的问题,也不是历史文化本身生命力的问题,而是动荡历史的一个必然结果。作为甘孜州的旅游工作者,我认为当前最为重要的不是回顾过去,而是面对现实设计未来。固然,甘孜州历史文化有既成的损失,但康巴文化的经脉却从未在康巴大地上停止跳动,顺着这个经脉理下去,金碧辉煌的寺庙、古朴精美的民居、多姿多彩的歌舞、神秘高超的民间艺术等等,在来自商品经济、外来文化等各方面的冲击之下,依然特色鲜明生机勃勃。其实,历史文化早已不是甘孜州的新话题,德格印经院就是一个保护和开发都比较成功的范例。我之所以要在这里重提保护与开发,是因为从瑞士的现状看到了我们的差距。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学会像瑞士那样科学地、有意识地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让他们既能服务当代,又能造福子孙。就算到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把文化保护意识化为了自觉行动,我们的历史文化遗迹、博物建筑都已经自然巧妙地融入旅游大潮的时候,历史文化这个课题,仍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反思和完善。
  瑞士圣加仑海蒂村因一部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而闻名,年均游客接待量在10万人以上,这里新建的博物馆别出心裁小巧适用,并不求大求全,但却对该地旅游主体品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烘托和展示作用。这充分表明文化在城乡旅游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瑞士是个国际旅游很发达的国家,多元文化和跨国文化水乳交融,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初到瑞士,获悉该国的官方语言多达德、法、意、罗曼拉丁语四种时,我感到困惑不解,但随着对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国际旅游形势的了解,我对瑞士文化的开放性和其乐于接受差异性的特点有了初步认识,进而体会到文化的包容性对旅游市场的拓展和旅游产品的营销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甘孜州积淀深厚的康巴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民风民俗对国际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我们在根据自己的资源特点设计产品的时候,有很多地方可以向瑞士等国学习,其中研究和利用跨国文化就是很重要的一条。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差异,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要做好入境旅游,首先必须了解游客所在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要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多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游客需要什么,希望实现什么,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发各类旅游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怎样根据目标市场游客的具体需求完善宣传通道、培育特别兴趣市场、开发原生性产品、完善特色服务,是我们将会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瑞士文化的包容性还体现在旅游商品的营销上,手表、军刀、巧克力三种商品无处不在,很多地方几乎所有的商店都经营同一品种,但仍能保持良好效益。总结这种现象,其实也就不过“品牌支撑、市场导向、规模效应”十二字,但要让游客形成“在瑞士必须买什么”一样的“到甘孜州必须买什么”的心理,却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学习和借鉴的科学的营销策略就太多了,尤其是“品牌共享”的理念,与我们很多地区旅游商品“求多求全”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当然,和瑞士相比,我们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这既是文化背景使然,也是经济规律使然。

“魔力三角”——无处不在的理论

  在欧洲考察学习期间,无论是专家教授上课,还是景区景点和公司企业介绍经验,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对经济、社会、环境三因素平衡关系的高度关注与深入思考,在这个“魔力三角”关系理论的统帅之下,几百项具体指标指向项目和决策的各个层面。“魔力三角”理论其实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民主决策方法的统一,它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让我为之感叹的是,它在瑞士、奥地利等国已经是深入人心的指导所有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黄金理论。
  奥地利的赫陶恩国家公园的所有者是700多户原住民,它的开发就是典型的“魔力三角”理论的实际运用:一开始由于受到多数原住民的反对,政府做了大量的论证和说服工作,三年以后才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国家公园才得以建立。此后,为保留当地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政府不仅没有将原住民迁出,反而出台政策鼓励他们留在景区内。同时,这个旅游区并不提倡大众旅游,而十分注重生态旅游,开发出很多特种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到今天,该旅游区已发展成为奥地利旅游的一个成功典范。
  “魔力三角”理论对旅游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的甘孜州尤其具有实际意义,如果我们的决策者、管理者和从业者都把此理论自觉地运用于实际工作,如果我们所编制的规划、开发的项目、进行的决策都能遵循客观规律,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制约和平衡关系,那么我们的事业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不会停留在理论层面。
  
游人中心——效率与实用的体现

  卢塞恩游人中心是个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小型信息化游人中心,我们进入参观时,里面仅有的两位工作人员不用费什么口舌,一个可由游客自行操作的多语种显示屏几乎可以解答我们所有的问题,工作人员所要做的,只是向客人赠送宣传画页和出售书籍。而其经费来源,则由政府拨款、租赁收入、车船飞机票务提成、市内观光旅游组团收入等多方面构成。这个游人中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欧洲旅游管理服务机构的高工作效率和实用主义思想。
  在欧洲考察过程中,瑞士接待方争分夺秒环环相扣的日程安排让我们领略到了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方式,所接触的导游和管理人员,无论是文化素养还是管理能力,都充分体现出欧洲旅游从业人员的良好素质。从这一点来讲,甘孜州的差距是明显的,虽然这也是旅游发展滞后的客观局面所决定的,但恰恰给我们提出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如何和国际接轨的课题,为我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这次我们所到的欧洲国家的旅游发展水平都比较高,他们的思想理念和实际做法,对于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来说,有值得借鉴的,有不值得学习的,有可以引为己用的,也有无法仿而效之的,总之,我觉得只有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们的感受才是实在的,我们的收获也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发表于 2005-12-11 10: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瑞士旅游只能说是我们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里面还有一个国家文化和经济情况等因素.
发表于 2005-12-11 10: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开发景区的理念的问题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1-13 15: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