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83|回复: 1

甘孜州首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6 00: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了保护、抢救、挖掘珍贵的、濒危的,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4年12月起,国家文化部开展了“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按照申报条件和相关标准,有关专家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项目进行了严格认真的评审和科学认定,评选出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州州县文化单位积极开展挖掘、整理、归类、建档、申报工作,通过努力,在此项工作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四川省入选的26个项目中,我州就有6个项目榜上有名,被评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分别是:舞蹈类项目《巴塘弦子》,美术类项目《藏族噶玛嘎孜传统绘画及颜料制作技艺》和《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手工技艺类项目《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传统医药类项目《甘孜州南派藏医药》,以及我州与相关地区打捆申报的民间文学类项目《格萨尔史诗》。

相关链接:

格萨尔史诗文化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在藏族人民中广泛流传、家喻户晓、规模宏伟、卷帙诰繁、内容丰富、场景壮阔、诗文绚丽的世界文学名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被称为东方的荷玛史诗。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收集到各地不同说唱版本目录为180多部,现正式出版藏文50余部,汉译本16部,其中木刻本、手抄本40余种100多部。
作为格萨尔故里的甘孜州,具有广泛和多元化的格萨尔文化资源,几乎县县都有格萨尔的传说和遗迹,史诗所具备的人文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广大藏族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民俗中,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史诗被誉为世界上惟一一部活形态的史诗,活形态的基础源自民间维持史诗存活的人文环境,而在甘孜州广袤的土地上,集中体现了这一人文环境天人合一的特征。藏族传统绘画是藏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圣殿中的一株奇葩。藏族传统绘画风格主要分为三个较大的流派:一是由门拉邓珠嘉措创立的“门唐”画派;二是由钦则钦莫创立的“钦则钦莫”画派;三是由南卡扎西创立的“噶玛嘎孜”画派。我州正是“噶玛嘎孜”画风盛行的中心地区和传承基地。
“噶玛嘎孜”画派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走向繁荣,盛行于整个康区。创始人为南喀扎西,他以汉地的丝轴画为范本,用明代工笔画表现手法绘制唐卡,并采用大量中原题材入画,开创了噶玛嘎孜画派的一代新风。继后,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亦热衷于噶孜画法,他从一套汉地罗汉丝绢唐卡组画中吸取了明代青绿山水画和界画楼台的技法作画,并有所创新,而在康区广为流传的新噶玛噶孜画派则是由高僧司徒·曲吉迥乃首创。后期,噶玛噶孜画派艺术得以西进卫藏,对整个藏区绘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格萨尔》彩绘石刻是藏族美术史上一个创举,它以英雄诗史《格萨尔》核心内容为表现对象,融精湛的刻石技艺和传统绘画为一体,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再现了岭·格萨尔王及其岭国众将士为民造福、不畏邪恶、英勇奋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
色达县泥朵乡《格萨尔》彩绘石刻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刀法精细、取材考究,表现了岭·格萨尔王,岭国30员大将,80位将士的前世,天竺80大成就者和中阴百位文武尊神的形象。该石刻无论从数量上、谱系的完整性上、以及艺人技艺的传承性上都具有代表性,它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刻绘工艺体系,以及相应的传承标准,实为我国藏族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枝奇葩。
《格萨尔》彩绘石刻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藏族民间美术中的一门创新艺术,它填补了我国藏族世俗的空白。时至本世纪初,藏族石刻在《格萨尔》文化中还是一项空白。自2002年以来,随着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格萨尔》彩绘石刻相继公诸世于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认为它不仅是《格萨尔》文化的一种新的传承方式,而且填补了《格萨尔》文化在藏族石刻中的空白。从艺术的角度来认识,《格萨尔》彩绘石刻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南派藏医药

藏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聚了藏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以及浓郁的民族特色。
公元十二至十五世纪,藏医药形成了“北派藏医药”和“南派藏医药”,由于“北派藏医药”忽视了对产生于南方河谷地带的藏药材以及好发于温热带地区疾病的探讨和研究,对《四部医典》等著名经典著作中好发于温暖地带的瘟疫、赤巴病等常见疾病的诊治技术没有很好地发展提高,“南派藏医药”便应运而生。宿喀·娘尼多吉被称为“南派藏医药”理论创始人,之后经过杰巴泽翁、释迦汪秋、宿喀·洛珠杰布(公元1509-1572年)、五世达赖喇嘛(公元1617-1681年)、达姆·门然巴洛桑曲批(公元1638-?)等一代又一代南派藏医药学家的继承和发展,一直到司都·确吉迥列(公元1700-1774年),南北派藏医药学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南派藏医药”作为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在继承、发扬、提高以及丰富藏医药内容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藏医药学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德格造纸技艺沿袭古老历史传承,历史悠久。追根溯源,这种造纸技术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该造纸工艺所采用的原料十分独特,取用一种名叫“阿胶如胶”(汉文学名叫“瑞香狼毒”)的草本植物根须。“阿胶如胶”的根须分内、中、外三层,可以分别制造三种不同的纸张。用“阿胶如胶”作原料造出的德格纸,色呈微黄,质地较粗,也较厚,但是纤维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强。同时因“阿胶如胶”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造出的纸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的特性,是一种印刷保存文献的理想用纸。现存于德格印经院内的传统印经工艺,是一门传承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独特技艺门类。该印经工艺发源于公元八世纪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留在德格印经院内的这种印经工艺是在藏区唯一保存着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传统技艺,其他地区均已失传,堪称“中国活版印刷的活化石”。
印经工艺的制作包括制版、印刷等程序。制版包括材料加工、刻板两部分。材料多选用直顺的红桦木,截成100厘米长、4-5厘米厚的板块,经火熏、粪池沤制、水煮、烘晒、刨光等工序后,方可用于刻板。刻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由技艺精湛的书法家将文字直接用笔反写在胚板上便交付刻板工人雕刻;另一种则是将透明度较好的纸截成胚板大小一致的纸
模,由书法人员将文字整洁地撰写在纸摸上,再将经过校对的纸摸反贴在胚板上,雕刻工人便可依据纸模上的笔迹进行刻制工作了,第一种制模方法对书法家难度较大,且不宜模板文字的校对,现存印经院的印板大都是用第二种制模方法雕刻而成。

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它起源于藏区。巴塘是弦子的故乡,2000年5月,国家文化部将巴塘县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巴塘弦子藏浯叫“谐”,是歌舞的意思,全称“嘎谐”,意为圆圈舞,西藏人称为“康谐”,即“康巴人跳的舞”,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农耕文化的结晶,据说一群巴塘先民在田间劳动,一位妇女累了走上田坎休息,她伸展手臂、扭动腰肢、动小腿,尽情地舒展骨,微风轻轻地将她的长袖飘起,这一连串动作太美了,让其他人看得呆了。于是大家都来到田坎上模仿她的动作,后来,人们将集体劳动中的一些特别动作也加入进去,并在跳的时候,将劳动中的一些有节奏的号子呼喊出来,这便是最初的巴塘弦子原型。
巴塘弦子歌舞是集诗、琴、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歌舞以琴手为核心,整个舞蹈的节奏由琴手掌握,跳弦子歌舞必有藏二胡伴奏。
巴塘弦子的唱词内容和其民俗功能可分为七种类型:祭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婚嫁欢歌、情歌、悲歌、祝福歌,其中有六字一句、四句一组的有八字一句、二句一组的。弦子曲调优美,短小精悍,节奏整齐,易唱易记。
巴塘弦子歌舞是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民间手工艺、民间美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时,一般由十几名男演员演奏羊皮胡琴,其余演员则和他们一起边歌边舞。其表演不拘形式,三五人有兴即舞也可,成百上千人同欢共舞也行;演出场地因地而便,家庭客厅和院坝、山野平川、田间草地、广场阔地、楼台馆所、舞台剧院等均可演出。

相关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发表于 2007-10-1 16: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25 01: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