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186|回复: 0

羌寨大山里飞出原生态的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3 18: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陈蕙茹 [成都日报]

  《艺术人生》《实话实说》《民歌中国》《家庭》……仅一个多月,央视数档品牌栏目纷纷聚焦来自四川的羌族多声部毕曼组合——两个原本在大山里放牛的汉子仁青和格洛,第一次走出大山就夺得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原生态唱法铜奖。记者昨日从毕曼组合的“幕后推手”、四川文艺音像出版社音乐总编室主任汪静泉处获悉,9月22日,央视《新闻调查》节目组走进位于森林茂密的、一个叫大尔边的羌寨中毕曼两兄弟家,历时4天,探寻孕育毕曼原生态音乐的神奇土壤。该期节目时长45分钟,10月中旬将在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播出。通过采访汪静泉,记者获得了《新闻调查》背后的第一手“新闻”。

  本报访谈成央视“一手资料”
  今年3月31日,本报访谈工作室推出《汪静泉20年追寻神秘音乐岛》人物专访,这也是媒体对毕曼、热玛这两对原生态组合首次全面深度报道。5月9日,仁青和格洛以一曲酒歌《唱不起了》让评委打出98.37的高分,毕曼组合遂进入个人单项决赛,央视上下开始关注这个神秘的组合。《综艺快报》《幕后》等先后采访了汪静泉,“我当时非常惊讶,他们怎么会知道‘黑水’‘大尔边’?原来,他们第一手的资料都来自本报这篇专访,报道中大量引用了该专访的观点。”汪静泉对本报的“先知先觉”大为赞叹。

  央视为何要“调查”毕曼组合
  而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口号的样式名牌栏目《新闻调查》,很少将镜头对准“轻松又有情调的文化人物”,他们为什么“调查”毕曼?汪静泉说,“节目编导告诉我,《新闻调查》选题标准有三:第一是调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在职业音乐相对平淡的今天,原生态音乐已成为一个文化敏感话题,毕曼正是这个话题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希望从两兄弟身上‘调查’什么是纯粹的、真实的原生态音乐,并探讨原生态音乐的运作、传承和保护。”

  栏目组自带几十斤猪肉进山
  《新闻调查》栏目组的工作方式尤为特别,5个人竟带了约一吨的器材和食物进山。9月22日,栏目组一行5人抵达松潘,令汪静泉大吃一惊的是,节目组载重量一吨的小车上,除了大大小小的摄制器材,还有几十斤猪、牛肉,一大口袋米,以及黄瓜、海椒、白菜、葱、姜、蒜,加上油盐酱醋、各种炊具、帐篷等,全部请老乡背上山,并拿出几百元钱请老乡买酒。“我当时猜测,他们这种‘打法’,一是考虑到森林中几百里荒无人烟,购买生活用品不便,这样可以减轻老乡负担;第二,这也是他们栏目性质决定的,因为他们长期扮演暗中调查的角色,‘自给自足’自然成了职业习惯。”汪静泉笑言。

  毕曼在200多头牦牛中歌唱
  节目组到寨子的第1、2天,为真实记录“原生态音乐”最自然、最纯粹的状态,两兄弟和100多个老乡在风景如画的森林草场唱歌跳舞,寨子里的老乡对两兄弟“很羡慕,但更多的是骄傲”。回到自己生活了30多年的环境,两兄弟完全放松,和乡亲们一起唱歌跳舞,更有意思的是,在200多头悠闲的牦牛群中,在能触摸到天空的高山村寨,仁青和格洛自由挥洒了一曲《牧歌》,录音师连连感叹:“这里简直就是个天然的录音棚,效果太好了!”

  原生态音乐应该和大众交流
  “因为两人荣誉来得太快,现在,80%找我的电话都是阿坝、黑水的老乡,他们希望汪老师也能把他们带出去。”汪静泉告诉《新闻调查》的编导,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有人说毕曼走向市场,就意味着原生态音乐‘变味’,其实毕曼就是文化的使者,我们不可能让他们再回到深山老林去,他们需要和大众交流,走向社会。原生态音乐与其自生自灭,不如用相对积极的姿态去推动,也许我们留不下活体标本,但我们可以有档案记录,还可以还原他们的声音,惟有这样,原生态音乐才能生存下来。”汪静泉告诉记者。

  仁青和格洛唱进歌剧《刘邦》
  硝烟散尽的战场,鏖战之后的将士围坐在一起,月光静静地洒落在他们身上,两位民间歌者闭着眼睛,手托腮部缓缓唱起《酒歌》庆祝胜利,歌声渐渐高昂激越,奇特的颤音响彻夜空——这就是中国歌剧舞剧院建院以来,投资最大的大型史诗性歌剧《刘邦》专门为毕曼量身设计的一个情节。汪静泉昨日告诉记者,歌剧《刘邦》制片人兼导演周建平已向毕曼组合正式发出加盟邀请,并为他们特别设计了这个情节。
  该剧由戴玉强、幺红、王刚主演。据周建平讲,毕曼在青歌赛上的出色表演打动了他,他感到在歌剧中加入他们的表演,更能突出传统民族文化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艺术指导金铁林得知两兄弟要加盟后,立马说:“肯定要出大彩!”汪静泉透露,12月1日,仁青和格洛将进京参加歌剧联排,12月22日至明年1月5日将在北京首演,随后他们将跟随剧组奔赴西欧巡演。

  毕曼兄弟能在成都养活自己
  8月10日,央视青歌赛结束,至今仁青和格洛已参加了19场演出,隔三差五就有各种活动向他们发出邀请,现在一听说要出去演出,在成都一套租来的小居室没呆“热和”的他们就很失落,“又要飞啊?”几个月前,他们首次到达成都青龙场客运站时,抱着酒坛子站在出口处,半步都不敢挪动,等着汪老师派人来接。“现在,他们在成都养活自己没有任何问题。”汪静泉说。

  原生态歌手前景多元化
  汪静泉告诉记者,1日毕曼两兄弟、热玛三姊妹,加上仁青的爸爸、哥哥,班初的妈妈被央视主办的中国民歌盛典邀请到北京。仁青和格洛还有班初留在城市的念头也渐渐明确,他们说,“如果我们能在城市生存、发展,寨子里的年轻人肯定就多些出来发展的机会。就算不能到北京,在九寨沟唱歌也不错。”目前,仁青和格洛的演出已排到了明年初,他们签约的阿尔曼文化公司每月准时给他们发几千块钱工资。汪静泉并不担心他们在城市里的生存,“原生态歌手在导演那里可以作为一个配色,或者叫文化补色,显现中国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而他们参加歌剧《刘邦》的演出,也说明他们的市场前景有多种走向。”

  不敢想象再回去放牛
  两兄弟出名后几乎没时间回家,仁青把老婆、小女儿接到成都,正在读书的大女儿只好留在寨子里。格洛的老婆也到了成都,儿子留在寨子里,但儿子很懂事,他对爸爸再奋斗几年就可以把自己接到成都读书充满希望。“现在他们的变化,不仅是唱歌时气息循环更流畅,而且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改变,舞台风格逐渐大气,演唱更加自信。参加青歌赛时,他们想都不敢想会成大明星,现在他们则是想都不敢想再回去放牛。我就希望他们能幸福、愉快、富足地在成都生活下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1 19: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