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338|回复: 6

巴塘弦子 再现神奇康巴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5 14: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相关文图:《巴塘弦子: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4&ID=5069&q=4&r=4645

此主题相关图片


弦子,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在藏区,一提起弦子,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巴塘,因为巴塘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誉为 “弦子的故乡”。2000年5月,国家文化部将巴塘县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2006年6月,巴塘弦子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不但风靡整个藏区,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巴塘弦子” 的原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歌卓”。巴塘弦子起源于战国时期,在唐代,“歌卓”逐渐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经宋元两代到明清两朝,在巴塘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清康熙年间,川滇藏陕等省的汉、回、藏等各族商人到巴塘经商, 促进了巴塘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加之茶马古道的兴盛,使巴塘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汇的走廊,这时的“嘎谐”在充分吸取其他艺术特长的基础上完全成熟,成为藏区独树一帜的民间歌舞艺术一一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形成后,最初没有乐器伴奏。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l 9 06年),赵尔丰在巴塘改土归流后,因往来巴塘的商旅甚多,文化交流频繁,于是巴塘弦子在原来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歌舞的长处, 开始试用乐器伴奏,从而使巴塘弦子风韵独具,并在康巴地区乃至整个藏区开始流传。
巴塘弦子的表演形式集歌、曲、舞为一体。弦子的唱词内容分为祭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婚嫁欢歌、情歌、悲歌、祝福歌七种类型。巴塘弦子曲调旋律上既有藏区农耕文化的细腻、柔和,又善于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中汲取适合自身需要的元素,从而形成它音域宽广,旋律变化丰富,曲调优美抒情的特点。歌曲《毛主席的光辉》、舞蹈《洗衣歌》、歌剧《柯山红日》、舞剧《花仙卓瓦桑姆》、电影《女活佛》、电视剧《格萨尔王》、电视纪录片《唐蕃古道》、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歌舞节目 《巴塘连着北京》等一大批非常有影的响音乐作品或主题音乐,其音乐素材均取自于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主要是以胡琴手为核心,整个舞蹈的节奏和词曲都由领舞的胡琴手掌握,在胡琴手清晰、婉转的琴声带领下,人们围成圆圈,甩动如云的长袖在歌声和琴声的相互变换中,翩跹起舞。弦子有的明快矫健、激烈奔放、有的舒畅飘逸、委婉动人,还有些保持着古朴典雅的形态,舞蹈语汇十分丰富。
在巴塘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跳着弦子,挥舞着长袖长大的。弦子在巴塘非常普及,城乡各地男女老少没有不会跳的。他们除在劳动之余、时令佳节、朋友聚会、耍坝子时尽情歌舞外,还在婚丧嫁娶、开张营业、乔迁新居、祝寿贺岁之时以跳弦子为主人支撑场面。在巴塘,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还是三岁孩童,只要一听到胡琴声就会忘情地跑去结队欢舞,围着篝火或火塘,跳个通霄达旦,甚至跳上几天几夜也丝毫没有倦意。人们常说,巴塘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可以说弦子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位巴塘人的生活和心态。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14: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巴塘有名的民间艺人扎西正在制作弦子二胡)

弦子,藏语叫“嘎谐”,意为圆圈舞,西藏人称之为“康谐”,即“康巴人跳得舞”,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弦子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时一般由十几名男演员演奏羊皮胡琴,其余演员则和他们一起边歌边舞,所以,弦子是集诗、琴、歌、舞、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在藏区,一提到弦子,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巴塘,因为巴塘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誉为“弦子的故乡”。
巴塘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是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腹心地带,海拔相对较低,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农耕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传承,弦子就是世世代代的巴塘人在劳动耕作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源于农耕生活的巴塘弦子,经历了祈年求福,悦神娱人的漫长岁月,终于成为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为弦子伴奏的胡琴最初是用牦牛角做琴筒,用羊皮蒙琴筒面,用优质枝条拉弓,用优质马尾制作弓弦和琴弦。后来,琴筒改为圆木琴筒流传至今,这种胡琴音质纯正,音量深厚,音色深沉,即适合于行进间跳动时拉奏,又易于制作,深受琴手的喜爱。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14: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巴塘的小孩子也特别喜欢巴塘弦子)

在巴塘,弦子唱词及曲目都有近万首。由于巴塘弦子的唱词韵律非常优美,真是记载、折射了巴塘一千多年来的政治经济、农耕耕作、民风民俗的发展状况,其文学价值也非常高,所以已经成为藏族民间口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能够演唱拉奏弦子的曲目、掌握弦子舞蹈技能的人越来越少,现有约五六百人,其中能够全面掌握弦子艺术,懂得弦子艺术文化内涵并能传承弦子文化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目前还不足三十人。巴塘弦子在它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富有特色的曲目和舞蹈技艺,积累了近万首曲目。但由于其传承方式完全是口传心授,在这样的过程中,大量优秀的弦子曲目、舞蹈技艺、胡琴演奏技巧都已消失。
所以,我们也希望用我们的方式,去保护传播这么优秀的民间文化,在更高层面上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因而推动弦子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发表于 2007-10-1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10-1 20: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11-21 18: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有些自豪的感觉!!
发表于 2007-11-25 17: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漂亮,对巴塘弦子的介绍也非常到位。谢谢友多!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19 23: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