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15|回复: 6

岱峻和他的《发现李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7 15: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他们,让横断山域更美! 系列六)

编辑: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岱峻写的《发现李庄》)

采访岱峻,是因为记者阅读了《发现李庄》一书,该书和全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息息相关。岱峻历时4年艰苦调查,写成了《发现李庄》,以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发掘出了抗战期间一批中国文化人在四川李庄的许多被湮灭的史实。因为对李庄的率先报道,岱峻也得到了“李庄荣誉居民”的称号。
  李庄,位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千年古镇,抗战中,由于中国知识界一次群体性的南渡西迁,使其一度凸显为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的四大抗战文化中心,在前来李庄的一大批文化人中,有傅斯年、梁思成等现代文化史上响当当的精英人物。梁思成与夫人林徽因,在李庄忍饥挨饿支撑了6年,以抱病之躯,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建筑学史稿——《中国建筑史》。 由于战争和城市建设等原因,对古建筑和文物造成损毁,令梁思成十分痛心。为保存我国的文化遗产,他曾做过许多呼吁和努力,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梁思成的痛苦,折磨着85岁的国家文物局前顾问谢辰生,近年来,谢辰生就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数次上书中央。去年12月,在他与十多位学者的联名吁请下,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开始,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是6月10日)。
  作为首个文化遗产日的开启,3月29日,国内四十多位文物界、建筑界学者齐聚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开始“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对六十多年前梁思成及同仁在西南调查的部分文化遗产进行了考察。在梁思成去世34年后的今天,对他的纪念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5: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李庄的老巷)

阅读中邂逅李庄
  岱峻在《发现李庄》中,通过文献钩沉与田野调查的“两重考证法”,详细回顾了李庄在抗战时期那段人文荟萃的历史,勾勒出战乱岁月里中华文心学脉弦歌不辍的一段历史,从整体到细节全面再现了“人文李庄”,为后世知识界树立起了一道精神标杆与人格参照。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又浸淫于文学典籍,使岱峻集记者的敏锐和作家的才情于一身,但岱峻说自己既非记者,也非作家,而只是一个“读书人”,在偶然随心的阅读中,他发现了李庄。
  “我给自己定位是个读书人,读书不带功利性,我看了很多闲书。在长期读闲书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两个字,就是:李庄。这些书包括——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还有太平天国研究的大家罗尔刚,他在李庄写了一本书,《师门五年记》,还有李霖灿的研究东巴文化的书,也是在李庄完成的……我就在思考: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李庄做了那么多事?去查文化史和一些当地的资料,但是关于李庄的介绍几乎是一块空白,于是我就开始留意那个地方。本来李庄是一个模糊的符号,但是慢慢走进去以后,我发现它里面有很丰富的内容,它甚至是整个民国学术史的重要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5: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位于李庄镇南2.5公里的石牛山上的旋螺殿,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年),全木斗拱结构,以不用一颗铁钉为特点。梁思成先生曾评价: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

捕风捉影 ,寻找李庄
  据岱峻讲,他第一次去李庄,是应《南方周末》之约写一点文字。去的时候恰逢2000年的“五一”大假,邻近的蜀南竹海火爆得不行,车阵一直从江安排到宜宾,然而,没有一个人改道去李庄瞧瞧。“第一次走进李庄,几乎叫做空手而归。有一次,我在板栗坳的山路上,遇到了一个当地的老乡,他问我,“你是收旧门窗的吗?”我还向一个村干部打听当年的中央研究院,他说,“哎呀,老师你开玩笑,中央的人怎么会到我们这儿来呢?”但我就不相信,那么一批先生,在李庄生活了6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段历史怎么可能竟不被人知晓呢?我知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抗战前迁到南京,江苏省已把那个旧址定为江苏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营造学社在昆明龙头村住了不到三年的时间,那里都挂上了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可是四川的旧址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几天的采访,岱峻去了上坝的张家大院,寻找中国营造学社的遗址;去了板栗坳的栗峰书院,探访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往事;去了门官田打听社会科学所的旧闻……他在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房里徘徊,两间房已成了鸡舍;在被梁思成誉为“颇足傲于当世”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旋螺殿,守门人讲,门票尽管只收5毛钱,但一年下来,还卖不到1000张票……发现的激动与失落,岱峻把见闻写成了《李庄记事》、《世界将重新叩访李庄》等文章,经《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后,众多媒体接踵而来。李庄这段被淡忘、湮没的历史,在沉寂几十年后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5: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也是梁思成、林徽因在李庄的故居。)

顺藤摸瓜,走进李庄
  此后,岱峻每年都要去一趟李庄,实地走访李庄仍健在的相关人士,取得了不少的第一手材料。每次去,他总会有种朝觐般的喜悦和身入宝山的收获。随着了解的深入,一座中国学术的富矿在岱峻眼前逐渐清晰起来,李庄,幻化作一个文化符号,一次次撞击着他的心扉,他开始追寻发生在那段特定时空中的人和事,进而探询故事背后的细微末节。“一次,我在山里游逛,一不小心就遇上一个在土沟边理红苕藤的农民,一问,他竟然和甲骨文大师董作宾的儿子是同学,他还记得他当年的校名就是董作宾先生用甲骨文题的文字。还有一次,我遇上一个农妇,她还记得,她帮的是一户广东人家,那个先生姓全,后来我通过查找资料,知道那个先生叫全汉升,专门研究经济史,是研究运河漕运和寺院经济的,后来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60年以前的事,我都一一找到了对应。我每往前走一步就发现一处从来没有的风景,这些本来是散乱的图片连缀在一起,一下子就复活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图景,我觉得特别欣喜,于是越发欲罢不能了。”发现的过程也是感动的过程,是感动驱使岱峻持续着艰苦的捕风捉影、顺藤摸瓜、见微知著、辨正祛讹的写作发现之旅,也正是因了对李庄那份共同的感动,使当年营造学社的罗哲文、梁思成及夫人与林洙、梁思成林徽因的儿女梁从诫、梁再冰、李济之子李光谟、以及无数的同济老人,李庄本地的亲历者、热心人尽皆倾力相助。人们纷纷取出藏之秘箧的信件、照片,不少散落民间的珍贵史料得以重现天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5: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梁思成、林徽因真是让天下人绝对羡慕的一对,梁思成不必多说,林徽因和徐小曼一道并称为民国两大才女,不仅貌美如花,气质非凡,更是学术上的大家。)

被李庄的精神所感动
  岱峻说,如果要用一个字眼来概括李庄精神,那就是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忧道不忧贫”的追求,贫病的生活,宛如砥砺读书人的一道试金石,韧性的个人坚持,汇聚成中国知识界坚毅的力量。“李庄”,已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其凝聚着抗战文化人心中永志难忘的爱国情结。“原来我们听到《松花江上》那首歌“流浪啊流浪……”觉得抗战时期,整个民族的历史就是迁徙、逃难、苦难的历史,但是还有一点过去没有揭示过,那就是这也是中国的人文学术在抗战烽火中薪传火播、弦歌不辍的历史。
  “我书里写的这些中国文化人,是我们民族的智者、勇者。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梁思成、林徽因先生收到了去国外的邀请,梁思成先生断然拒绝了,林徽因先生说:“我们决不做白俄!”我在写这本书、接触这些高贵灵魂的时候,有一种精神在往我的血肉里浸润。我感到他们身上有一股正气,他们不是在流浪,不是在逃难,实际上是为了我们民族,在进行一次学术的抵抗。在李庄做的学问,看起来和当时不一定都有直接联系,但是,它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复兴有很大关系,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国。”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5: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板栗坳。当年梁思成曾亲自在这个位置拍了一张图片,并收入《中国建筑史》一书,他对这里的建筑情有独钟。)

李庄引领我前行
  《发现李庄》出版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李庄,2005年,李庄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对它的旅游开发也提到了议事日程。岱峻用一句话对这部书作了总结,“李庄曾经感动中国,中国应当永远铭记李庄”。从《发现李庄》开始,岱峻也发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在这种精神的浸润下,他开始了对成都抗战时期文化历史的研究,“李庄不是一个孤立的李庄,它在人文抗战的大背景之中,和国际社会、和许多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我就把对李庄的关注扩展到对抗战时期文化史的研究上去了,本来是关注一个李庄,现在又牵涉到李庄和成都的关系,开始了对华西坝人文历史的追踪和思考。”
  成都尽管做过三国蜀汉政权的国都,也做过五代时期前蜀后蜀的国都,但是,它在全国的文化中扮演着最最重要作用的,应该是唐代和抗战时期。抗战时期的华西坝,是中国重要的学术城。一位叫亨斯曼的外籍博士曾写道:“可以说,世界上任何地方最著名的大学教授和学术权威们都聚集在成都。”这话也许有点夸张,但当时成都的确聚积着一大批杰出的人文学者。”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5: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梁思成在李庄的的工作台。)

生活中的岱峻
  写作了《发现李庄》的岱峻,是个爱听传统戏曲、能烹调上佳菜肴,过着悠游生活的读书人,对风流云散的旧日景观格外迷恋,他喜欢文化史研究,其作品《绵竹年画》、《四川——中国的避难所》、《从蜀中子弟到沪上名家》等,无不体现着他对打捞历史的努力。在朋友眼中,岱峻是一个善于从平凡中发现情趣的人,他好美食、好山水,遍地搜好书,到处逛庙宇,还在钢筋水泥的屋顶造园林。他的文章,走的也是闲适、恬淡的路子。
  岱峻夫妇的生活是由美食、旅游和读书构成。岱峻和妻子当初相识,是因谈做菜才拉近了距离。在他们的理解中,旅游,可以体验不同的文化,读书,犹如进行精神的探险,都是在另一个坐标上去丰富生活的感受。岱峻的旅游,不是去已经成型的旅游区去追随众人的脚步,而是独辟蹊径,去自己体会发现的乐趣。“我去旅游,一般是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当地有什么交通工具就乘什么交通工具:坐手扶拖拉机、骑马……去那些旅游已经比较成熟的地方,每一步都是别人给你设计好的,是在购买批量生产的商品,写的文章、拍出的照片都是千人一面,难有新意。因此我更愿意做一个背包族,虽然比起年轻的背包族我年龄大了些,但仍兴致不减。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不断延长生命的时间、拓展生存的空间。我旅游,一般在去一个地方之前,都会在网上搜一下,去贵州苗乡,我会看苗族最集中的地方在哪儿、苗族的节日,看当地做排箫的、做银饰的、做蜡染的在什么地方。回来以后,我还会看些书,去了江南,回来就看张岱的《西湖梦寻》、曹聚仁的《万里行记》。这样,本来只是跑马观花的印象,就得到了深化,直接和古代的地理、历史、文化与民俗发生了联系。”
  在岱峻身上,体现了成都文人的一种气质。成都的现代文人,在成都这种环境下生长,不光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也体现了成都文人独特的精神和人文追求。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9-23 12: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