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友多

山告诉你:海螺沟旅游开发十五年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4: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告诉你:海螺沟旅游开发十五年祭!

贡嘎山是范医生的大药房
  
范医生不是磨西人,但磨西人都认得他。他的家在大渡河边的德威乡,离磨西还有20多公里,是到磨西的必经之地。
  孙书记给大家介绍范医生的时候,我怎么看也觉得他不像大夫,他显得太实在了。他背着一个破旧的红十字药箱,穿着蓝布褂子和解放鞋,手足无措地站在考察队面前。他是我们的随队医生。我借故看过他的药箱,里面只有几种最普通的乡下人吃的药,还有紫药水。
  范医生没有什么话,默默地走,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他偶尔会离开队一下,从草丛或灌木中采几株特别的植物,放到他随身的一个布袋子里。等到宿营地,他把袋子里的草根树叶拣出几样,煮了水强迫大家喝。那水不难喝,淡淡的,有一股草香。范医生说:都是城里人,风餐露宿,海拔又高,不能生病。临上冰川的前夜,大家知道要上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多少有点紧张,范医生换了几种草,熬了浓浓的一锅汤,又让我们喝了,然后每人发了几片维生素C,看着我们吃掉后,庄重宣布:不会有高原反应,不会头疼。第二天,全体人员徒步上下冰川,从海拔2,750米上到4,100米,真的没有一个人头疼,没有一个走不动的。
  那是我第一次上高原,没觉出范医生的神奇来。后来到高原的次数多了,每次同行的伙伴中总有生病的,头疼的,甚至弄到惊天动地的下撤,这才回想起范医生简单的每日一锅汤,确有不动声色的过人之处。
  山上没有范医生不认识的植物。他没有读过医学院,他的老师是父亲,父亲的老师是爷爷,他们祖孙三代的课堂就是贡嘎山。他走遍了海螺沟、燕子沟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高山与峡谷,从海拔1,000米的河谷到4,800米不再长草的地方,这个范围里4,800多种植物,就是他的药房。他不用那些名贵的药,例如冬虫夏草,"平常吃可以,关键时刻抵不了事的。"何况山里人挖到也舍不得吃,还要留着换钱呢。他治病用的就是一些连药材商都不收购的草,叫不上名的草。碰到家境困难的人家,这位不富裕的乡下医生是不收钱的。
  草灵芝,一种比火柴梗粗一点的鞭状小草,范医生用它做治高血压的主药。泸定县的人得了高血压或别的病都去找他看,范医生在当地是名医。他还写了用"草灵芝"治疗高血压的论文,发表在某个医学杂志上,还写了更多的论文和诊疗笔记。我很想帮范医生的忙,还约了报社的朋友给他写文章,但报社领导认为没有典型意义,稿子被枪毙了。
  第一次考察的时候,孙书记就设想要为范医生设一个用贡嘎东坡的药材资源来治病的诊所或疗养胜地,让药农们致富。当时我们曾兴奋地讨论过,在这天堂一般的山里,贡嘎山珍贵的药材库,能让多少病人在海螺沟重拾健康,能让磨西真正成为举世瞩目的长寿之乡。遗憾的是,这个想法在行色匆匆的投资者眼里亦无"典型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4: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告诉你:海螺沟旅游开发十五年祭!

成长的困惑
  
  距第一次考察之后一年,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泸定县集中全部财力,同时鼓励县里几大公司参与投资开发,磨西成了一个外来游人络绎不绝的地方。餐馆、商店、旅社哗啦哗啦地开起来。新房子开始在古镇中出现,底楼开店,楼上住客,无一例外都贴上了瓷砖。到1990年,你想站在街上拍一张古镇照片时,无论你怎样取景,古镇都不古了。
  磨西有个派出所,就在教堂旁的院子里。我每次去,总见到笑眯眯的所长在烧饭。他说山里警察实在没事做,因为终年都不会有罪案发生,颇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其实他很幸福,家里人从不必为他安危担心。
我1990年去的那天,院子里晾衣服的铁丝上,一个年轻人一只手被铐在上面,那青年乖乖地站在太阳下。我问所长怎么回事,他说那青年拿了邻居的衣服,人家报案了。怎么处理呢?所长说铐他一个钟头,他再也不会拿人家的东西了。所长出去办事,那青年仍老老实实地在那里,铁丝一扯就断,他不扯。所长告诉我,这是磨西共和新兴三个乡的第一起案件。
  前几年,海螺沟出现了针对游客的偷盗、抢劫和凶杀,据说都是外地的犯罪分子所为,数量还很少,但警察肯定没有原来那么安逸了。
  进山的人要租马,三个乡的农民纷纷从藏区买回马来。租一匹马一天20块钱,旅游区抽一点,余下的归山民,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到1990、1991年的时候,赶马进山成了许多山民的主要现金来源。
  山区不再封闭,山民得到了开发的好处,脑子灵活的人先富了起来。变化在悄悄地发生。从前进山时,民工总是热情地招呼你上马,上坡的时候,他提醒你:老师,你抓好了。然后用小竹棍轻轻打马屁股,让它不要偷懒;下坡了,他提醒你:老师,你坐稳了。他自己抓住马绳,小心翼翼地牵马下山。那时,我们是朋友,他们很珍惜这些外人与他们的友谊。现在不同了,马变得弱不禁风,上坡下坡都要游客下来,说会伤到马。游客不再是朋友,而是利益。
  1989年,我陪几个朋友到了海螺沟。刚到磨西镇,就被一大群马夫围住了。他们都聚集在镇里的交通要道上,八仙过海地拦截游客,招揽生意。一眨眼的功夫,7个人中个子小和苗条的就被扶上了马,两个胖子无人理睬地站在原地,剩下的两个马夫和马不见了。远处传来民工的议论:那麽个堆堆,谁驮哟。
  金钱的力量真大,它在慢慢改变着山里的一切。我去把那两个马夫找回来,告诉他们,游客中有大个子,也有小个子,可以轮换着骑马,不要丢下客人不管,他们高兴地接受了,於是大家兴高采烈地上路。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4: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告诉你:海螺沟旅游开发十五年祭!

外国人会长虫子
  
海螺沟的新故事还在继续。 
  有一对年轻的美国人与我们同天到达三号营地,他们到服务台开房间,接待的小伙子告诉他们:不行。那美国女孩子又说了一遍:我们要一间房。那小伙子索性不再理她。
我本以为是伦理问题,便帮他们去找服务员,也许那个小伙子觉得他们有非法同居嫌疑,要出示美国结婚证。一问才知每间屋里四张床,不能让两个人住。我教给他,可以给他们一间房,只要按4张床收钱就是了。小伙子转过弯来了,招呼他们去办手续。
  半小时之后,那对美国人又在服务台争执起来了,过去问,那美国女孩说,有那么多干净的房子,为什么要让他们睡在马的上面,屋子里味道很难闻。
  三号营地有一排木屋建在陡坎上,一边用柱子撑起来架成阁楼,底下拴马可以不淋雨,上面可住人。由于下面经常拴很多马,又疏于清扫,加上木屋缝隙很大,气味可想而知。那天游客并不多,完全不必安排客人住那排房子。我又去找小伙子,让他给客人调房。他的回答差点吓死我:"我们局长说了,外国人身上有虫,要和马住在一起。"
  由于我来了多次,山里人看我眼熟,能当半个领导,结果小伙子还是给那对可怜的美国人换了房间。文明而发达的美国人终于在中国的穷乡僻壤被给予国民待遇,海螺沟也没有因此爆发虫灾。 
  随山外人的涌入,山里发生的故事有些是必然的,有的是或然的。
  在离冰川只有几公里的山沟里,密林中升腾起白蒙蒙的蒸气,山民告诉我们,那是热水沟。
1986年进山的时候,热水沟是一个大流量的温泉,出口水温90多摄氏度,水流从岩缝间几乎是喷涌而出,整个山谷像一个刚揭开盖的大蒸笼,繁茂的树木在蒸气中生长得很好,温泉涌出后形成了一个小湖,有几十平方米大,湖底沉积着很厚的碳酸钙,使小湖像一个巨大的澡盆。湖水满了,便从岩壁边漫出去,挂起一道温泉的瀑布。岩石上悬挂着怪异的钟乳石,当地的药农经常在此沐浴。
  湖里的泉水可以喝,所有民工众口一词:不光能喝,还对男人那个事特别有好处。每到动物发情的季节,成群结队的羚羊、岩羊都到这里喝水,因而山里的动物特别多,不由你不信。
  当初考察队认为,这个温泉不宜大规模改造,应尽可能地保护好它,也许科研价值大过让它做澡堂子。但一年之后,在温泉之下的不远处,建了一个泳池。紧接着就有了越来越多的房子和温泉泳池。
  有两个勇敢的女孩子,像仙女一样一头扎进温暖的水里。泳池里雾气腾腾的,看不出周边的变化,等她们游到尽兴要上岸时,发现来不及了。泳池四边被施工的民工们密密麻麻站得满满的,现实中的山民比神话中的樵夫大方,他们才不会心存邪念地偷看。男女老少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看她俩。民工们毫无恶意,只是觉得稀奇,穿露大腿的衣服洗澡也不避人,没见过。她们像金鱼一样游来游去,哪一边都没有人让开。一位干部闻讯赶来,解救了她们。县里听说后,专门发布了规定,不准围观女游客洗澡。
  在热水沟旁,有上百亩野生大叶杜鹃树,多年生的灌木在林间积了厚厚的腐殖物,踏上去悄然无声,风不吹,树不动的时候,林子里静到能听见树的呼吸声。这个季节杜鹃花刚刚开过,但没有花的杜鹃林,仍然浓郁得让人迷醉。
  在热水沟温泉投资开发的是县里的林产品公司,他们看中了杜鹃林,他们打算在被称为"蜜月林"的这片林子里建供旅游的情侣度蜜月的木屋,本就是砍木头的出身,一声令下,队伍开上去,刀劈斧剁,等到县里赶来制止,已有30亩杜鹃林被铲除。野生大叶杜鹃是非常珍贵的树种,损失终止在砍伐的范围内。但如果游人住了进去,原始林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将是更大的灾难。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4: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告诉你:海螺沟旅游开发十五年祭!

出山的路与进山的路
  
虽然,磨西曾是汉地通住藏区的一大驿站,但这条路被称为"唐蕃古道"的通商之路,其实是一条艰险万分的马帮路,是往来于汉藏两地的驮队与背工抄近路的小道。这条被马蹄铁和草鞋用千百年的光阴踩踏出来的路,走不了任何带轮子的车。
20世纪70年代,沿着大渡河北岸,政府修通了泸定到石棉县城的公路,距离磨西30公里的德威通车了,但磨西仍然封在山里。乡干部到县上开会,要骑马到德威搭汽车。
  用70年代最时髦的话说,磨西人不等,不靠,也没有伸手要,山里人倔起来,人人都是新时代的愚公,他们自己要修路。在今天的磨西,只要你与40岁以上的人聊起这条路,他会立刻进入激昂的回忆,让你与他一起回到豪情盖天的岁月。在那条磨西到德威的公路上,有他们每一个人的血汗。
  "没有钱拿的,"县里的欧副书记对我说,"走得动的全来了,背上自家的馍馍、洋芋,硬是在大山身上啃出一条路来。"
  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呵,沿着冰川河在山体上切出的跌谷,从绝壁上硬凿出一条能走车的坎。高山直入云天,掘路的人在万仞石壁上如蝼蚁一般渺小,但几个乡的山民一齐扑上去,几千人和这座世世代代堵住他们的山拼命。
路修通了,但在公路的边上,耸起了17座新坟,那是筑路的牺牲者,是山里人通往山外的生命代价。
  我多次进山,就是走的这条险如剃刀的公路。一面是深达百丈的峡谷与冰川河,一面是从云里垂下的山崖。有几段几公里长的大陡坡,仅能勉强容一车通行,加上不时从一千米高的地方呼啸而下的飞石,真的是命悬一线般的惊心动魄。但这条奇险的公路,使磨西和外面的世界连为一体。
  随海螺沟声名日盛,游客们顺着公路涌来。开发的初期,磨西至冰川的二十多公里山路成了磨西人的商机。汽车一进磨西,满地满街都是马和马夫。一见有客,一拥而上,围追堵截。旅游确实让山民们增加了收入。一匹马一个人干得好一天可以挣30块钱。旅游开发使世代务农的一部分山民直接进入第三产业。山里人用汗水和生命筑成的路,终于把他们与富裕逐渐连接了起来。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断送他们生路的也是这条公路。随着大投资商进入海螺沟,海螺沟成了一块真正的肥肉,当川藏线上最大的险关——二郎山路段被隧道贯通,成都到泸定的时间从过去的一整天,变成了4小时。进山的投资商干的第一件事也是修路。
  新的修路者把那条17条人命换来的公路铺上了水泥路面,然后用炸药拓宽了磨西通往冰川的小道,使之变成汽车路。从此,到海螺沟再也不需要勇气,早上从成都出发,中午就可以在冰川边上吃午饭了。
  每逢节假日,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像逛公园一样来到海螺沟,冰川峡谷中的宾馆酒店人满为患,游客们彻夜的麻将声在森林中回荡 ,但磨西人发觉,他们集体下岗了。新的公路、新的游人不再需要在民歌中悠悠穿行于林中小道的骡马和马夫了。
  就在磨西人发愁进山的财路断绝之时,一纸通告贴在了铺上水泥的路面的公路旁:经省交通厅、财政厅批准,这条公路要收费了。收费对象包括所有车辆,县里发给磨西人的车辆通行证,投资商不买帐。山民们说"我们修的路让你们走了那么多次,从没收过钱。"
  县政府为当地百姓求情,没用!因为投资商就是省交通厅。交通厅下属的公司是海螺沟最大的投资商,公司领导比县委书记的官大。
  山里人愤怒了,不过憨厚的磨西人再愤怒也是循规蹈矩的。他们到县里告状,路基是我们修的,死人坟上的土还新着呢!你铺上硬路面就收我们的过路钱,讲理吗?县里向州里反映,州里与投资商交涉,投资商向省里告状:泸定投资环境不好!
  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了,昔日的农田上矗立起了一座座庞大的建筑物。虽然磨西坝子旅馆林立,但这些酒店往往不招当地的农民去做工,包括卖掉土地的农民,哪怕是最简单的工种。
  山里没有活干的人多起来了。骡马队集体下岗了,没有人解雇他们,是这个职业在海螺沟不存在了。公路长驱直入,不到一小时汽车就从磨西开到冰川,不需要马队慢慢腾腾地用一整天来运客人了。加上道路要清洁,要养护,就是客人想骑马,也不准。几百匹马,几百位马夫,无可奈何失去了唯一的工作,也失去了每个家庭都不可小视的收入。
  看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在海螺沟赚钱,看着已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与工作机会,看着世世代代地守护而现在却完全与自己无关的日渐兴旺的海螺沟,他们无可奈何。当地官员也十分焦虑,这个问题的后面,也许潜伏着令人恐怖的危机。
  开发资金浩浩荡荡地进来了,县里却发现海螺沟变得跟自己也没了关系。县里将十余年对海螺沟的累计投资折合成7,000万人民币,在新的冰川公司里占了小股。但冰川公司尚无盈利,股份自然没有分红。过去属于旅游局的景区门票收入,政府也没有分到一分钱,更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工作。 2000年,磨西人年均收入滑落到534元人民币,这其中包括了粮食、水果、猪、务工收入,甚至折算了用做燃料的秸杆。金山依旧,老百姓也没有富裕起来。
  山里人期望的富裕和幸福,有如水中之月。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4: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告诉你:海螺沟旅游开发十五年祭!

告别海螺沟
  
  最早涉足海螺沟的人,其实都有海螺沟情结。 2001年8月30日在距第一次考察海螺沟15年后,我又来到了海螺沟。
15年,这是又一代人成长起来的时间,海螺沟的知名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大渡河铁索桥。但我已经不认识这个不伦不类的镇子。难道这是磨西吗?
  最先进入视线的,已不是小教堂钟楼的尖顶,而是一座高耸的白色建筑。当地官员诙谐地告诉我:那是欧式风格的酒店,可我怎么也没能从那栋怪房子上联想起欧洲来。
  过去紧贴古镇的农田,大部分变成了建筑工地,主要是建宾馆,还有大量的商业设施。冰川森林公园建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大门,藏式的,拦截汽车与步行的游人,每人收50元门票。大门旁一大片酒店类建筑,全部是几层高的楼,通体刷成大红色,也是藏式的。新辟的一条水泥马路两边也建了许多形似藏式,其实不伦不类的房子。
  "为什么盖了这么多藏式房子?"我请教海螺沟管委会办公室的万主任。"投资商这么要求的。"他也不赞同这个未经规划的举动。
  短短几年,磨西山区这个汉、彝、藏各民族几百年共生共存积淀而成的磨西古镇就消失殆尽了。
  开汽车飞驰进海螺沟冰川峡谷,过去徒步或骑马时缓缓经过的亲切的农舍与田园一晃而过。公路很好,现在山民们有病送到镇里甚至县里都不是问题了。卫星电视、移动电话接进了海螺沟,与外界的沟通已不成问题。只是公路两旁矗立着枯死的参天巨树,那是修公路时被炸药震死的。在接近三号营地的地方,山上下来了一道三十几米宽的泥石流,这是生态失衡发出的警告。在此之前的海螺沟历史上,从来还未听说过泥石流。我曾见过海螺沟中的一处泥石流遗迹,那里离冰川不远,无数原本参天的古树,被死神一样掠过的裹挟 巨石的泥流剥光了树皮,早已朽空了。脚下的石头使它们无法倒下,森森白骨一般地枯立 ,悚目惊心。连年纪最大的人都不知道泥石流爆发的年份,但当年泥石流经过的土地上,至今还没有一棵新树。海螺沟的快餐式旅游也全系在这条通往冰川的公路上,又一次命悬一线,只不过悬的是投资商的命。二郎山公路上的泥石流、石棉公路上的泥石流,经常把路一堵就是一星期,如果堵在冰川上,不知能用甚麽方法救援。
  过去看日照金山的三号营地正在大兴土木,一座奥地利式的高级酒店已经完工。房子建得挺好的,我只是不知道,奥地利是不是会在自己的国家公园里建一座中国宫殿。
看冰川不用步行了,有缆车,把你吊在半空,不用动,40分钟尽览雪山与冰川景色。我拒绝了免费坐缆车的机会,看缆车附近在盖一个大房子。这栋大木头房子,又是北美风格的。这回我看出来了,除了没有自己的,谁的风格都来了。
  回程又过热水沟,万主任问:要进去看吗?我们一起摇头。原来设想的包含自然、科学、人文多方面内容的探索之旅早已灰飞烟灭,变成了为周末的城里观光客量身打造的一份"旅游快餐",或是再洗个温泉加上一晚搓麻将的实惠套餐。我深深地为海螺沟壮丽的雪山与冰川惋惜,这是它应得的待遇吗?
  有人责备我们:你们料到开发的结果了吗?你们有责任吗?当初还不如把海螺沟就当一个烂泥坝,藏在深山里,难说15年后我们还能看到你们当年看到的原貌。如今当地的人民不仅失去土地,失去对家乡的发言权,失去固有的文化和传统,还失去了洁净的溪流蓝天,失去原本宁静的生活。除了热闹,他们什麽也没有得到。可我始终认为,旅游开发并非是海螺沟厄运的根源,开发这么美丽神圣的地方,所需要的智慧不是以开发的巨额资金来衡量的。
  我悄悄地打听了歌手老周和刘大富的情况。50多岁的老周在磨西往康定的公路工地搬石头,早已不唱情歌了;刘大富在营地里拾垃圾,他也50多岁了,我没敢打听他的孩子现在做什么。此外,还有为我们煮鸡汤的张老汉,我都没敢去看他们,我怕看见他们那双暗淡无助的眼睛。范医生恐怕有60岁了,听说他的儿子没有接他的班,如果没有后继者,贡嘎山东坡药用植物的秘密将随着范家最后一位医生的隐没重新锁回深山。那是范家几代人用双脚踏勘、用生命试验、用心灵发掘而来的大智慧,贡嘎山又将它们重新收了回去。
  万主任说,有投资商看中刘大富家那个小村庄,要在那里建度假村了;与海螺沟同样美丽的燕子沟也上了开发日程,一家投资商签了协议,三年内投入两亿资金。不知道是喜是忧,海螺沟15年的开发已有足够的教训,我们从中汲取智慧了吗?
  如果有一天生态灾难爆发,投资商可以走,游客可以不来,走不了的是无辜的山里人,他们仍旧要生活在这里,独自承担灾难的後果,只不过他们失去的太多了,而且其中最宝贵的部分一去再也找不回来了。
  也许我不该重返海螺沟,否则,她将永远是我心目中的天堂!
发表于 2010-9-2 14: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药材宝库,无处施展

<孙书记就设想要为范医生设一个用贡嘎东坡的药材资源来治病的诊所或疗养胜地,让药农们致富。当时我们曾兴奋地讨论过,在这天堂一般的山里,贡嘎山珍贵的药材库,能让多少病人在海螺沟重拾健康,能让磨西真正成为举世瞩目的长寿之乡。遗憾的是,这个想法在行色匆匆的投资者眼里亦无"典型意义">    事实上纯朴的东西给了投资者反倒变味了,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不自己推广?假使孙书记能帮忙给范医生在磨西找间房开诊所是最好的,因为那里人流量大,一方面治病,还可以推广山珍药材,在致富的同时还带出一地方特色。我去的时候就没如何发现有名贵药材山珍之类的小店,倒是从成都荷花池弄的所谓宝石珍珠店一家挨着一家,真真假假,势必给景区外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凸显不了贡嘎深山的特性。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9-12 07: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