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39|回复: 4

盛名之下,古镇保护路径的选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7 18: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近日,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41个大名单中,四川省的双流县黄龙溪镇、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合江县尧坝镇和古蔺县太平镇榜上有名。
  当选“名镇”负责人普遍感到了压力,他们说,面对祖宗留下来的古镇,由普通小镇升格为“国家级”名镇,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十分重要。处理好是责任,处理得不好是千古罪人。

  升级“名镇”
  应对古镇保护危机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风情、极具特色的古建筑风格和整体保护的完整性,作为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较集中的地方,古镇的旅游人数正在不断增加。“但旅游开发的无序,带来的却是毁灭性的破坏。名镇评选,正是希望通过对部分名镇的升级保护,提高其保护与开发力度。”省建设厅村镇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省文物局文保处处长朱小南介绍,名镇是基于一定的法律基础的。2002年,全国人大修订《文物法》。修订的《文物法》把“历史文化名镇(村)”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国家级的名镇名村,必须由建设部和文物局正式发文公布。
  从2003年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评选开始,就有非常重要的一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实行动态管理,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每隔三年左右就要对名镇进行一次评估。对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原因,致使历史文化名镇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将撤销其称号。

  名镇效应
  名声背后的保护计划
  2005年11月,宜宾李庄成为国家级名镇,保护计划马上被提到了最前列。古镇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专门成立了古镇保护开发委员会,负责对古镇的日常管理。当年游客人数为6万人,今年1-7月,游客人数已突破15万,旅游收入达800万元。
  同为第二批国家级名镇,邛崃市平乐镇几年来仅投资200万,2006年一年,就实现旅游人数达130万人次,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突破年均翻一番的目标,该镇“没有刻意制造,但留下了古镇最真实的一面”。
  在名镇开发中,最头疼的莫过于“人”的问题。如何把古屋和居民都留下来?专家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每年各出资一定比例经费,作为历史古街、村镇的保护专项资金,用于补助住户对传统建筑外部整修和内部基础设施的更新,每个保护区可以有6-8户得到补助,每户可得到全部维修费用的50%-90%,每年补助不同的住户,周而复始,年年进行维修,这项资金就使历史街区、村镇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也使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专家强调,目前还没有一个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的专门性保护法律法规,只有一些单向性的,如《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据了解,在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揭晓后,目前我省正计划出台“四川省名镇体系规划”,发挥这些名镇的集体效应。专家认为,旅游资源单一的地方,可以纳入大景区环线捆绑运作,而不必非要发展“自己的旅游业”。全省古镇的发展规划应倚重优势资源,促成四川古镇的整体包装和推广,把古镇打造成海内外人士的旅游目的地。据悉,我省《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正待上级批示。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18: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贡仙市镇:细数悠远的盐运古道


此主题相关图片


  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曾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兴盛而闻名遐迩。
  陈家祠侧卧在街边,这里是清代盐商陈氏家族集体活动的地方。冯大爷对记者讲:“我的祖上是明朝洪武年间来这个镇的,家里90%的人都以运盐为生。仙市自古是自贡东大道下川路运盐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水码头。”明代以后,自流井盐场蓬勃发展,井盐产量大增,除少量经陆路外运,主要通过釜溪河水路运输,经仙市镇,到邓关,到沱江,最后到达重庆进入长江。据说,当年釜溪河流经仙市时,有一个长长的石滩,盐船没法直接下行,只能将盐包卸在上码头,再由人工搬到下码头,重新上船外运,冯大爷的祖上就参与过这历史上有名的“盘摊过坳”。“因为这样的天然局限,再加上河水受季节涨落的影响,挑夫、盐商、船家滞留于此,形成了一个人流聚集的镇。”
  透过镇里的精妙建筑,还能想象出古镇繁荣时的景象。天上宫除了起伏开合,层次分明的门厅、戏楼、疏楼、大殿等,还有个曾为集贸市场的院坝。在古街、风雨桥、栅门等处转悠,还能依稀看到古镇那时木船云集,盐担蔽街的兴盛场面。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18: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合江县尧坝古镇

尧坝镇:“川南影视城”念起保护的“紧箍咒”

此主题相关图片


 从泸州出发车向东行,大约1个多小时,就来到合江县尧坝古镇。
  在1公里长的青石板古街道上行走,随处可见小青瓦房。房子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下街房宁静平和,瓦脊连成一线,形成有节奏、有韵律的2000多间的古民居群落。
  古镇标志性建筑是大鸿米店,为清嘉庆年间武进士李跃龙所建,著名导演黄健中在此执导拍摄了影片《大鸿米店》。
  住在米店侧对门的朱氏豆花庄老板娘,一说起影视拍摄就滔滔不绝:镇上先后拍摄了《狂》、《大鸿米店》、《山风》、《泸州起义》、《英雄无界》、《功夫骄子》等十多部片子,著名导演凌子风、郭宝川、黄健中,影星许晴、尤勇、陶泽如、杨昆、石兰都来过这里。
  对原汁原味东西的保护,居民们可不含糊:“成为名镇后,这里的人气更旺了。这些保存完好的原始建筑是宝贝,没有政府的同意,大家都不会对所住房子有任何改动。”
  镇长李小蓉告诉记者,影视拍摄带来的商机让居民尝到了甜头,对古镇一草一木的保护意识更强了,对影视剧组进入的条件更严格。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19: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蔺县太平镇

太平镇:探寻花团锦簇的“红色”

此主题相关图片


  古蔺河与赤水河交汇处的古蔺县太平镇依山傍水,很早就是川黔商旅聚散之地。踏进古街,“红色味道”便扑面而来。
  迷朦中,忽见一门口标牌,上写“红军驻地旧址”,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家家户户都“与红军有关”。许多铺面上方的门楣上,都有一块醒目标识:“红军炊事班”、“女红军住所”等。据了解,整个镇有红军纪念遗址87处,红军渡口、长征街等红色景观随处可见。老街是一条极为古朴的街,70年前,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太平渡,驻扎于此。如今,老街早已辉煌不在,沿着老街石阶往山上走,只有那磨光的石头和古老的建筑,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红军和我们家家户户都建立了深厚感情,大家贴对联,写的都是红军。”
  红色,是太平镇永远的记忆。据了解,目前,泸州已将古蔺县太平镇与贵州习水、茅台、娄山关、遵义城等“革命遗址”串接起来,打造“红色旅游”亮点。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19: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龙溪镇

黄龙溪镇:续脉文化的方式是保留传统

此主题相关图片


  黄龙溪有一堆足够自恋的资本:古蜀王国最后的军事据点、三国蜀汉政权的圣迹之地、崛起于宋代的乡村商业集市、清初以来新兴的移民场镇、水运码头、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拍过180多部影片……最令人感怀的,是它随处可见可听的传统文化。
  在成都黄龙溪古镇复兴街一扇古朴的木板门里,住着几位铁匠师傅。“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是每天镇里听得最多的声音。
  王师傅16岁便开始学铁匠手艺,干这行已有40多年。“那时候铁匠主要打制生产和生活用的铁具,如锄头、犁、镐以及菜刀等,工资在当年可谓属于高收入了,每月在69元左右。”后来铁匠铺垮了,老王又开始了个体户的铁匠生涯,一干又是22年。
  除了打铁声,每天晚上的打更声也是镇上人最习惯的声音。据说,这打更的铜锣已经传了三代。如今打更的谢师傅告诉记者,这个镇子的每一条街,走了几十年,闭着眼睛,他也知道要走的路。“更是不能乱打的,二更就是二更的打法,如果乱敲的话,别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镇上的人们也早已习惯了晚上在这样的声音里安然入睡,老年人都说,听不到更声的夜晚,睡都睡得不安稳。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9-16 06: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