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58|回复: 2

大理双廊:白族本色纯真的静谧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6 12: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洱海像耳朵一样,镶嵌在大理苍山的脚下。白族人在洱海边打鱼耕田,千百年来过着宁静的日子。洱海沿岸的村庄里,有无数我们熟悉但又陌生的古老生活。穿过繁忙的滇西交通枢纽下关,走过游人如织的古城大理,顺着洱海一路向北,再折向东,就来到了双廊。当洱海西岸的下关在躁动中闪烁着灯红酒绿;大理古城洋人街的酒吧弥漫着各种情调时,东岸双廊的白族人家却依然像千百年前一样,过着本色纯真而静谧的生活。
双廊在洱海的东岸,背靠鸡足,西望苍山。白族人的传说中有这样一段话:“神说,这样的双廊还不够美丽。于是,清澈的洱海水在双廊转一个弯,再转一个弯,萝莳曲和莲花曲就像两条走廊,将苍洱间最美的风光演绎到极致。玉玑岛和小金梭岛,像一双巨大而美丽的鹿角,娉婷地伸进莲花曲,将洱海隔出一个天然的港湾。”双岛双曲的美景,让双廊这个名字,充满了令人遐想的意味。
本主崇拜是大理白族特有的一种宗教形式。本主是村社的保护神,是“本境福主”、“本地土主”的意思,也有人解释为“我们的主人”。大理的本主崇拜始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发展到今天,只要是白族聚居的村寨几乎都有本主庙。本主崇拜的对象和内容十分广泛和复杂,它包括了神佛、菩萨、龙王、君主、将军等各类神灵,还有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好汉,甚至连一些大石头、树疙瘩、猪、狗、马、牛都可以作为本主崇拜的对象。所以大理民间有“五百神王”的说法。有人戏称:“大理白族本主的神灵比希腊众神还要多。”
除了众多神灵,大理的本主节会也非常繁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本主节日,比如本主诞辰之类。人们通常都会在固定的时间用固定的方式祭祀自己的本主。
在大理数不清的本主节会中,双廊的本主接送和本主庙会非常有特色,而且影响巨大。双廊的本主庙位于红山丫口,濒临洱海。所以这里的一大特色就是在洱海上接送本主。红山本主庙所供奉的本主为唐天宝年间大败唐将李宓的南诏军事将领王盛、王乐和王乐宽祖孙三代。被供奉为本主后号称“赤男灵昭威光景帝”。
每年的正月初四是红山本主的诞辰,人们很早就起来了,白族大妈将自己打扮整齐,蓝底白花的包头扎得一丝不苟,男人们已经备好了船只,准备前往红山的本主庙去接本主。天刚亮的时候,从大建旁村驶出的两艘大船已经绕过萝莳曲,到达红山的本主庙。而在红山的本主前面,早已摆好了供品,人们磕了头,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之后,小心翼翼地将本主从神坛上请下来,放到大船上。大船载着本主塑像先到萝时曲的秋曲甸,让本主“赏花”、“阅兵”。然后船只再驶向双廊北海滨。在龙队、狮舞、霸王鞭舞队和唢呐锣鼓声中,本主被迎上岸,坐上两部木轮拖车。整个过程十分庄严,前面的人举着“回避”、“肃静”的黄牌,相继有黄罗大伞、金瓜刀矛等兵器和五色旌旗簇拥着本主的銮驾。
站在家门口翘首以待的人们纷纷激动起来,大家蜂拥着走向本主的塑像,村里的两个代表站在本主像后面,他们在本主的头上系上红绸,守护着本主。木轮车上捆着粗大的麻绳,村里的青壮年们拉着麻绳,拖着木轮车在村子里巡游。很多白族大妈密密麻麻地跟在本主后面。这时,各家各户的门前都已经摆好了香案和供桌,本主的车子一到,鞭炮声就响起来,人们举着香烛虔诚地向本主祭拜。拜完之后,就跟在本主的后面,继续往下走。在村里巡游一圈之后,将本主安顿在村中的寺院里,然后在本主前面摆上供品点上香,众人一起磕头礼拜。
本主接来之后,要在每个村子安放一个晚上,大家在本主像前祭祀礼拜,祈求村庄平安吉祥,风调雨顺。晚上,人们还会在本主像前唱曲对歌,演出自己编排的乡村戏剧,欢舞娱神。
在双廊的大建旁、岛依旁、康海和天生营这四个村子都要轮流接本主。第二天,邻村的人很早就将本主从上一个村子接到自己的村子,同样地巡游祭拜。每个村都接过本主之后,大家又一起郑重地将本主送回寺庙。
当本主像行进到玉玑岛时,村里跑出很多穿夹克T恤牛仔裤的人,他们中有许多光头,有些还留着长头发,虽然打扮不像当地人,但他们却跑在最前面,很激动地接上本主,拉着木轮车往村里跑,一路上高兴得不得了。这是一群定居在双廊的艺术家们。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艺术主张,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被双廊所吸引,留在这里,不愿离开。赶上这样的民俗盛会,艺术家们当然是不甘寂寞的,跟着村民们一起出来热闹。村里的人早就习惯了这群人的存在,和他们一起拉着本主高高兴兴地进了村。在这样神圣、欢乐而热闹的气氛中,还有什么彼此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8-26 12: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理双廊:白族本色纯真的静谧生活


此主题相关图片


天宝年间,唐王朝与南诏两次交恶,并于公元742年至公元756年间在大理洱海地区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当时的南诏国在吐蕃的帮助下,两次大败唐军,使大唐的10多万将士葬身于此。据说当时的唐朝将领李宓就是在双廊一带被南诏将军王乐宽打败,沉海身亡的。王乐宽祖孙三代便成了这一带的本主。但是在大理下关将军洞一带,人们却将李宓奉为本主,可见在白族人心目中,但凡英雄,都可以成为保佑自己的神灵。
如此算来,双廊接本主的习俗,已经流传了至少一千多年了。不经意间,我们在双廊看到这样一场生动而非凡的民间民俗活动,竟然在讲述着一个千年的古老故事。当地居民生活在这样的故事当中,年复一年不曾改变。
除了正月间接本主和送本主,双廊地区最盛大的本主庙会也在红山本主庙举行,时间是旧历四月间。庙会期间,附近很多村民都会自发地前来参加,数以百计的木船停在红山港口,陆地上的车辆也挤得水泄不通,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双廊镇的街道顺着洱海海岸线弯弯曲曲地延伸,在清凉海风中绕出美丽的弧线。街道上,错落有致的大青树下是一个又一个的小摊。小摊的主人是干净整齐、手脚麻利、亲切随和的白族大妈或大婶。她们笑盈盈地坐在桌子或火炉后面,闲的时候纳鞋垫,唠家常,有人来了,就站起来卖东西。她们卖的东西很简单,却很丰富——摆着瓶瓶罐罐的卖凉粉;支油锅的卖煎鱼;放冰块的卖木瓜水,还有很多煮菱角、泡梅子、炸乳扇之类的小零食。七八月间的清晨,也卖鸡枞、牛肝菌等山珍。
生煎洱海鱼是双廊的特色美食。双廊人把鱼称为家鱼和野鱼,家鱼就是鱼塘里养的鱼,通常是拉出去卖给城里人的。野鱼是洱海里打上来的野生鱼。双廊镇上大妈大婶们卖的鱼,都是喝洱海水长大的野鱼。
每天黄昏,附近村子里的大叔们就划着船出海了,他们伴着夕阳的余晖,把网撒到洱海里,然后再悠悠地回家吃晚饭。有时候,他们会带回些海菜或者菱角,也会提前捕获几尾鲫壳鱼,家中的餐桌就因此丰富起来。第二天一早,他们又趁着黎明的微光出发,到洱海里收网—大鱼扔进竹篓,小鱼放回洱海。当太阳升起时,大叔们就摇着撸回到镇上。这时,摆摊的大妈大婶们已经出来了,卖鱼的大婶和打鱼的大叔一般都是很熟悉的人,新鲜的野鱼很快就易了主。大妈们用新鲜的洱海水把野鱼养在盆里,等着顾客光顾。
我在桌子前坐下来,摆出吃鱼的架势。卖煎鱼的白族大婶就将巴掌大的新鲜活鱼迅速去鳞、挖腮、破肠,冲洗干净后放到锃亮的白铁皮油锅上,油锅发出“口兹”的一声巨响,鱼在锅上跳了两跳,安静地将自己变成金黄。大婶将煎好的鱼出锅,洒上作料,递给我,笑吟吟地说:“一块钱一条。”我吃鱼是大快朵颐,连细茸茸的鱼刺也只是胡乱嚼嚼就吞下肚去。生煎鱼香中回甜,皮酥脆,肉鲜嫩,简单的烹饪手法,却做出了人间美味。双廊人靠海吃海,千百年来练就了一手做鱼的好本领—洋芋酸辣鱼、砂锅豆腐鱼、木瓜煮鱼、冻鱼。
无论走进双廊的任何一户人家,餐桌上的鱼鲜都会使城里人流口水。这是双廊的天分,也是双廊人的福气。
做乳扇也是双廊白族人家普通的功课之一。每天早晨,白族大妈们提着刚挤的牛奶回家,把牛奶倒进大锅,然后加入酸浆,用一根木棍不停地搅拌。慢慢的,牛奶越来越稠,最后变成了胶状的半固体奶酪,大妈把奶酪倒进木桶,提到院子里,院子里有一排竖着的木杆,只见大妈手法灵巧地将奶酪拉成扇形,绕在木杆上晾晒。一根木杆上可以晒好几片乳扇,不一会儿,院子里的木杆上便挂满了奶黄色的乳扇,奶香味飘满了整个庭院。
乳扇晒到七八成干,大妈就开始收乳扇了。于是,我先吃到了绵韧香浓的生乳扇,又吃到了充满玫瑰花香的玫瑰糖烤乳扇,最后是餐桌上酥脆的夹沙乳扇。同一种食品,却能变化出完全不同的味道,乳扇的魅力就在于此。后来,我买了很多乳扇回昆明,却再也吃不出双廊的味道。
吃生皮一定要赶在中午之前。白族人一般在大清早就起来杀猪,杀好之后,他们用点燃的干稻草褪猪毛,黑黑的猪毛瞬间就化成灰烬,把猪皮和猪皮下面一层薄薄的肉烤得有七八分熟了,手脚麻利的大叔们迅速将猪刮洗干净,肢解成几大块。猪后腿上的皮是最脆嫩的,用手一撕,整个猪后腿的皮就应声而落,皮与肉分离得干净利落。将撕下来的猪皮切成细丝,拌上酱油、食盐、辣椒、萝卜丝、芫荽等配料,一碗美味无比的生皮就做成了。爽朗的白族人甚至不用拌作料,直接切了生皮就拿来下酒。
鲜鱼、乳扇、生皮,这些在双廊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却象征着我们今天已经失落太久的乡土生活。所以,那么多的人来到双廊,来到青砖白墙的白族院落,看蓝天白云,看潮起潮落,看屋檐上的荒草,看墙角灿烂的野花。
带桂林的朋友来双廊,在这里住了10天后,他恋恋不舍地说,我最初的家园在双廊。最为传统的乡村生活,不就是萦绕在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寻常渔耕里吗?如此说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心灵的故乡,这个故乡,也许就是如双廊一般宁静和谐的田园。
 楼主| 发表于 2007-8-26 12: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理双廊:白族本色纯真的静谧生活


此主题相关图片


朋友是位画家,提到双廊的时候说:“那一次我到双廊,那里的向日葵开得太美了,我住了一个月,天天去画同一棵向日葵,从它开花,一直画到它凋谢。”朋友是个单纯的人,单纯而天真。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不停地寻找美,寻找心灵的故乡,寻找安放灵魂的地方。
来双廊的艺术家很多,因为双廊实在是太美了,有钱的艺术家就在双廊买地建别墅,比如赵青,比如杨丽萍。没钱的艺术家就在双廊租房子住,住在地道的白族人家,像当地人那样生活。渐渐地,这些艺术家也许依然前卫,骨子里却变得“很双廊”了,比如接本主的时候,艺术家们甚至比村里人还要积极。
双廊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到了就想住下来,住下来就会爱上它的地方。
著名的白族青年画家赵青最早在南诏风情岛上建了一座房子,当时的南诏风情岛还是一座荒岛。他将这幢房子命名为“虚设之城”,还在自己的诗集里写下这样的句子“虚设之城完成虚设之城的使命,我是虚设之城的子民。”
别墅建在小岛边缘的一大片沙滩上,是就地取材,顺地势而建的有白族民居风格的建筑。赵青将泉水引到院子里,在院子里做了些水塘和沟渠,适当地保留和移植了一些植株,于是整个宅院就有了渔家村舍的味道。如今,这座房子被称为“本园”,吸引了很多参观游览的人。
后来,南诏风情岛开始大规模开发旅游业,赵青离开了,他在对岸的玉玑岛上重新建盖阳光城堡—青庐,整个建筑选用铁板、钢索、玻璃、石材等坚硬的材料建成。与本园的改良型建筑完全不同,这座后现代风格的城堡充满了视觉冲击和另类感觉,但它同时又是可以接近和抚摸的住宅。由于建材配置和光学效果的巧妙运用,整个城堡阳光明媚。
两幢房子,书写了一个画家在双廊的传奇生活,一个是取法自然,不事雕琢的自然本色农家建筑,一个是融入了诸多后现代元素的前卫艺术,它们共处于一个和谐宁静的村庄,隔岛相望,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相同。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奇怪,双廊如何能包容这么多的元素,如何能在每天数以千计游客涌入的同时,依然保持自己不曾改变的生活方式。纯美的生活,与自然相依相伴,笑看云卷云舒,也许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情吧。
玉玑岛赵青的房子边上,还有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别墅,作为大理人,作为和画家一样追寻美和创造美的人,杨丽萍也将自己深深的乡愁和对美的理解,构筑在双廊的苍洱间。还有音乐家三宝,还有其他很多很多人,他们都是如此眷恋双廊。
我们没有别墅可住,但这并不需要担心,热情好客的白族人家很欢迎有人到他们的家里做客,只要付很少的钱,我们就可以感受地道的双廊人家生活。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不需要花太多的钱,我们就可以在双廊住三五个月,像真正的双廊人那样生活。
1998年前,现在的南诏风情岛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荒岛,离双廊镇只有2000米,当地人叫它小金梭岛,村里的孩子们常常脱光衣服游到岛上撒野。
如今,这个荒岛变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点,修建了星级酒店,白族文化广场等建筑,成为白族文化、南诏文化的集中展示地。于是,南诏风情岛名声大噪,每天有数以千计的游客造访。游船不停地离开又到达,整个白天,岛上都是喧嚣而热闹的,有时候,从对岸的双廊看过去,岛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人头。
当走马观花的游客终于离去,游船的汽笛在最后一声长鸣后渐行渐远,这时候,就可以到岛上去了。在白族人家吃过可口的酸辣鱼,约上家里的男主人,划着小船,乘着清朗的月色,在哗哗的水声中渐渐将岛屿的轮廓看清楚。我知道,这个洱海上美丽的小岛,终于是我一个人的了。
海风很凉,刚刚上岸就看见了沙壹母的浮雕,与白天的喧嚣完全不同,我可以趁着月光安静地看完浮雕旁介绍沙壹母的整个传说。阿嵯耶观音的塑像,白天看起来有些夸张,晚上,洁白的塑像沐浴在圣洁的月光下,神圣中显出柔和的光辉,无论热闹还是宁静,其实阿嵯耶观音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变化的只是人的心情。绕过小岛最高处的南诏行宫,也是双廊最豪华的宾馆,我来到后面的白族本主文化广场,大理地区最大的本主段宗榜的塑像威风凛凛,让人追思大理国先祖的豪气。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柏洁夫人,这个聪明勇敢的女性,在南诏王皮逻阁火烧松明楼的时候刨炭认夫,在皮逻阁一统六诏、虚王妃之位以待的时候却纵身入海,这样的女子,其气度风范让人钦佩。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9-20 20: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