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773|回复: 1

他者眼里的卓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9 15: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图片来源:友多图库资料

1926-05-09.jpg
(摄影:洛克 拍摄时间:1926年5月9日 拍摄地点:甘肃省卓尼县)

       卓尼以政教合一的土司制度、卓尼大寺、卓尼版大藏经及名僧大德而享誉藏区并引领安多藏区文化的发展,也以旖旎瑰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为古今文人学者所赞誉。清末、民国时期,国内外学者文人以学术考察和民情考察为目的,在卓尼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并对卓尼的自然与人文生态作了评价。

       在卓尼,有史可查始于明朝的“洮州八景”山水游,使得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描绘卓尼自然、人文景观的佳句。早在明朝,一些文人观看了“洮水流珠”后写了赞美的诗句:“冬日河流急,浮波珠粒粒。不劳泉冈求,自有鲛人泣”(《狄道州志》)。对此,清代诗人吴镇的《临川阁杂咏》一诗这样描绘:“流澌寒月溅崇巅,化作明珠粒粒圆;哭杀鲛人空泣泪,摩尼光射小西天”。清代诗人陈钟秀游历冶海冰图后写下了“茫茫冶海水平堤,万状冰图望眼迷。如是龙宫多妙手,故教呈出待人题”的著名诗句。清代洮州举人赵廷璋也有诗咏赞:“冶海呈奇异,寒流结素冰。虚心生万象,皓质起千层。璧射灵光耀,人惊爽气澄,瑶池常献彩,此景最宜称”。清代诗人游览“迭山横雪”后作诗赞:“迭山南望白云边,雪积遥峰远接天”。一位诗人还发表了对这一美丽景观的感叹:“雪压南山是迭州,石门金锁望中收,白云锁住石门里,添得雪山几个丘?”近代以来,诗人、旅游爱好者纷至沓来,用他们精到的笔墨记载了卓尼山山水水之美景。

       我国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曾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五月至六月到卓尼考察时在其所著的《西北考察日记》中细致地描绘了卓尼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并留下了“予游西北,最爱卓尼”的记述。1935年7月,我国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随军采访来到卓尼,卓尼土司杨积庆接受其采访。是年,26岁的范长江一匹马、一杆枪、一支笔在1936年天津大公报馆出版的《中国西北角》一书中记载了杨土司的学识、服饰、土司衙门人员的配置、番民对土司的贡赋及土司辖区内西道堂和伊斯兰教传播发展的概况,成为中国新闻记者踏入卓尼境内的第一人。1941年,我国学者明驼也来到卓尼进行考察,并撰写了《卓尼之过去与未来》一文。

       1884至1887年间,原苏联生物学家波塔宁和别列绕夫斯克在卓尼卡车乡进行动植物考察时,猎取了一只灰冠鸦雀,现藏于原苏联自然博物馆。灰冠鸦雀在卓尼境内主要栖息于洮河南岸低山灌丛地带,20世纪90年代初,经甘肃省生物学家王香亭教授考证,灰冠鸦雀已经成为了世界珍稀鸟种。

       1924年(民国十三年),美国地理学会派遣乔治·洛克为首的考察团在云南考察结束后,随带雇员20多人来到拉不楞,后欲到阿尼玛卿山考察时发现了卓尼,于是以美国总统顾问、美国农林部哈佛大学植物专员的身份会见了卓尼土司杨积庆。杨以上宾之礼相待,准其住在卓尼寺内。后派头目杨楹陪洛克前往跌部考察,洛克在卓尼与迭部的界山迭山上的光盖山峰一带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资料。洛克在卓尼生活时间长达三年,观看并对禅定寺的所有宗教活动进行了拍照,还买去了珍贵的卓尼版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回国后其在美国国家地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卓尼寺院喇嘛的生活》一文和《羌海考察记》,将其在卓尼及周边地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详说。

      对卓尼众多的关注中也不乏许多到土司辖区进行基督教宣教的外国传教士,如1889年(光绪十五年),从新疆来卓尼考察和活动的英国人依斯顿,他是进入卓尼境内最早的基督教传教士。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1: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9-12 10: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