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02|回复: 1

抢救最后的距瓣尾囊草——全球仅存近2000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0 17: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1311917423765.jpg
(巨瓣尾囊草绽放蓝色花朵)

      它赖以生存的石灰岩类型起源于4亿年前的泥盆纪,它在世界上仅存于四川江油涪江段,它仅存近2000株、被列为珍稀濒危植物,它的名字叫——距瓣尾囊草。
       2006年,在“失踪”80余年后,距瓣尾囊草再次现身江油,引起广泛关注,各方的抢救保护行动由此拉开。7月21日,在当地人带领下,记者徒步江油深山寻找这种珍稀植物的踪迹。

【发现】 “失踪”80年后再次现身
       驱车从江油出发,到象家沟水库继续往前,然后驶上蜿蜒崎岖的碎石山路。车行约1个半小时后,再也无法继续前进,记者一行只得下车步行。沿着前人走出的一条小道,踩过挂满露水的青苔、小草,5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长有距瓣尾囊草的悬崖脚下。
       记者观察发现,其叶子正面是绿色,背面却呈淡紫色,茎和叶片背面长满了细细的短绒毛,每支茎上都长有三片叶子,而每片叶子前端,又像被锯子锯过一样,“裂”开了两条小缝隙。
       据文献记载,1925年,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J.F.Rock(约瑟夫·洛克)来到江油,在涪江上游首次发现距瓣尾囊草,并采集活体植株标本,随后带回国 (标本现保存于美国),在当时植物学界引起轰动。1929年该种植物被命名为Urophvsarockii,中文翻译成“距瓣尾囊草”。
       从这以后的80年间,国内外再无学者采集到这种植物。80多年间,为了寻找距瓣尾囊草,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曾先后两次派专家深入涪江峡谷,希望找到活体标本,但都未如愿。直到81年后,2006年3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春雨博士,在绵阳市武引二期工程(武都水库)库区的施工现场一个小地名叫“大桑园”的地方,意外发现中国特有珍稀植物物种——距瓣尾囊草,数量有1529株。
       2010年11月,这一植物被正式列入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名录。
      据了解,尾囊草是毛茛科尾囊草属植物,自然分布于我国四川、重庆、贵州、湖南等省市。目前在世界上仅存尾囊草和距瓣尾囊草两种,而距瓣尾囊草十分罕见,仅在江油涪江上游才有分布,因其蓝色的花瓣上有“距”而得名。

【寻找】 新发现分布地三处
       在当年李春雨发现距瓣尾囊草之后,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油)基础部生物学教师刘友权,又先后在永胜镇象家沟、含增镇乾元山朝阳洞,发现有距瓣尾囊草分布。林业专家又在观雾山自然保护区所辖的新春乡景台村,找到了79株距瓣尾囊草。
       “当年看到李春雨博士找到距瓣尾囊草的报道后,兴奋得我想立即就想见到它!”大学本科是学园艺的刘友权说,当天下午,自己就带着相关文献资料,在报道中提到的大桑园距离路边10余米的山坡上,见到了这种奇特的珍稀植物。
在之后的每个月里,刘友权都要去现场观测距瓣尾囊草的长势、花朵等。慢慢地,他终于掌握了这种植物的一些特性:在秋季萌芽生长,冬季开花,春季结实,夏季则进入休眠期;其花瓣和叶片随着季节变换和光线强弱不同,色调也随之变化,花朵会经历白色-蓝色-浅红的过程。
       据刘友权介绍,距瓣尾囊草喜阴湿,但怕水涝,在高度钙化的碳酸岩风化的土壤中生长得非常好;在遇干旱时叶片枯死,一旦温度、湿度达到生长要求,会迅速产生新叶,形成植株。
       在掌握距瓣尾囊草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的同时,刘友权并没有停止对其进行新的寻找。只要一有空闲,他便会在清晨天麻麻亮时骑着摩托车出门,前往和大桑园有类似自然条件的地方,继续探寻距瓣尾囊草的踪迹。由于这种植物多生长于海拔600-700米的山体半风化石灰岩裂缝内的腐殖土层上,仅靠有限的风化物质和缝穴浸出的水存活,找寻之旅充满艰辛,刘友权经常需要徒步6至7小时的山路,有时甚至还要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攀爬悬崖。
       两年的寻找,刘友权的足迹遍布龙门山脉东南的江油市北部涪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象家沟发现了成片规模分布的距瓣尾囊草,此后,又在乾元山朝阳洞洞口阳坡面的悬崖上发现了几十株。让刘友权兴奋不已的是,朝阳洞海拔1500米左右,打破了之前距瓣尾囊草只能生长在海拔700米以下的普遍说法。

【保护】人工移植+基因保存延续物种
       今年1月25日,省环保厅和绵阳市政府共同组织了《四川江油距瓣尾囊草抢救性保护方案》评审会;4月25日,在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导下,江油市林业局、四川观雾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按照方案在武引二期工程(武都水库)库区开始了距瓣尾囊草的抢救性保护迁地移栽工作。
       据江油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苏泽源介绍,本次移植是将北城乡大桑园即将被淹没的1480余株距瓣尾囊草全部植株迁移到新春乡景台村,30余名林业和植物方面的专家从4月25日一直工作到6月10日。
       由于没有路通到大桑园,专家们只得找来挖掘机和推土机,从涪江河岸的邓家湾辟了一条3米多宽的碎石路,通到大桑园山脚。在悬崖绝壁上,工作人员又用钢管搭起异型脚手架,用于取下生长于岩石缝隙中的距瓣尾囊草。
       “岩石非常坚硬,光凭手根本无法完整地将距瓣尾囊草和根系附近的土壤取出。”苏泽源回忆说,在想了各种办法后,他们决定动用电镐,将坚硬的岩石打碎并切割下来。草成功取出后,再由人工背到景台村的高山上进行栽种。
       “之所以选择这里移植,是因为之前已有79株距瓣尾囊草在此生长,证明其肯定能够适应这里的自然环境。”苏泽源介绍,之前的方案是将取出的草种到木箱里,再将木箱钉到悬崖上,但是,由于这里的悬崖面积有限,木箱也无法固定,最后只得把从大桑园带来的石头铺在崖脚边,再将距瓣尾囊草种在上面,最后压一层土。
       如今,移植到景台村的1480余株距瓣尾囊草,已有超过50%的植株发出了新叶。林业部门还专门请来观雾山自然保护区景台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每天在此检测距瓣尾囊草的生长情况。
       除了移植植株,今年4月,有关专家已对大桑园的距瓣尾囊草进行了成功取种,其中,5000粒被送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进行基因保存,1000粒被送到成都理工学院进行繁殖研究,剩下的3000粒种子,计划在今年8月继续栽种在景台村。苏泽源称,通过基因保存,就算移栽失败,距瓣尾囊草这一物种也不会从此消亡,以后通过科研手段,还能让其重新生长。
       据了解,距瓣尾囊草的花期是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冬季开花的植物很少,它不仅在冬季开花,花期还这么长。如果人工繁育成功,今后可作为园林花卉进行栽培。”苏泽源说,此外,距瓣尾囊草块根有毒,有消炎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可作药用;它还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花朵艳丽,作为芳香油原料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17: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距瓣尾囊草

Zgty177a.jpg

中文学名 距瓣尾囊草
拉丁学名 Urophysa rockii Ulbr.
科中文名 毛茛科
科拉丁名 Ranunculaceae
属中文名 尾囊草属
俗名别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木质。叶多数;叶片的轮廓卵形或宽卵形,长2.5-5.2厘米,宽2.6-7厘米,中全裂片有长0.3-2.5厘米的柄,宽菱形或扇状菱形,三深裂,深裂片常具三圆齿,两面均疏被白色短柔毛,侧全裂片无柄或具1-2毫米的短柄,斜扇形,不等二深裂;叶柄长8.5-14厘米,被白色短柔毛,基部有鞘。花葶长7-12厘米;聚伞花序通常有1花;苞片1-2,线形或披针状线形;花梗长4.5-10厘米;萼片天蓝色,倒卵形至宽椭圆形,连同爪长约2厘米,宽7-8毫米,顶端钝;花瓣船形,长约6毫米,顶端钝,距长约2毫米;雄蕊长8-10毫米,花药黄色;心皮5,长约1厘米。蓇葖长约4毫米,密生明显的横脉,疏被短柔毛;种子椭圆形,长约1.5毫米,暗褐色,密生小疣状突起。3月开花,4月开始结果。
生境  
地理分布 分布于四川省北部涪江流域上游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9-17 17: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