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17|回复: 4

巴塘弦子: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7 23: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弦子,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在藏区,一提起弦子,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巴塘,因为巴塘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誉为 “弦子的故乡”。2000年5月,国家文化部将巴塘县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幅员面积7844平方公里,人口4.5万,其中藏族占95%,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气候温和,山川秀丽,物华天宝。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特别是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不但风靡整个藏区,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巴塘弦子的形成
  巴塘弦子,藏语叫“谐”,是歌舞的意思,全称“嘎谐”,意为圆圈舞,西藏人称之为“康谐”,即“康巴人跳的舞”,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她的故乡就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巴塘弦子” 的原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歌卓”。
  早在战国时期,巴塘隶属白狼古国。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面对大自然的风霜雪雨等各种自然灾害,人们毫无办法,于是迷信鬼神、 信仰祖先,崇拜图腾,便产生了一种叫“歌卓”的祭祀舞蹈。每当集体祭祀时,参加者由年长者排头,自然分成两排,不论男女,互相牵手或搭抱,弯腰垂首,围着篝火舞蹈。“蛮夷所处”,“冬多霜雪,夏多和雨,寒温时适”不仅是对巴塘自然环境的写照,也是白狼羌人跳歌卓舞最古老的歌词。
  在唐代,“歌卓”逐渐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成为在生产劳动之余、时令佳节之期、婚丧嫁娶之时所跳的集体舞蹈。其队形也由两排变为圆圈;其舞姿由弯腰垂首变为手舞足蹈,人们称之为“嘎谐”(圆圈舞),这便是巴塘弦子的雏形。
  经宋元两代到明清两朝,“嘎谐”在巴塘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清康熙年间,川滇藏陕等省的汉、回、藏等各族商人到巴塘经商, 促进了巴塘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加之茶马古道的兴盛,使巴塘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汇的走廊,这时的“嘎谐”在充分吸取其他艺术特长的基础上完全成熟,成为藏区独树一帜的民间歌舞艺术一一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形成后,最初没有乐器伴奏。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l 9 06年),赵尔丰在巴塘改土归流后,因往来巴塘的商旅甚多,文化交流频繁,于是巴塘弦子在原来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歌舞的长处, 开始试用乐器伴奏,从而使巴塘弦子风韵独具,并在康巴地区乃至整个藏区开始流传。
  巴塘弦子的乐器为胡琴。其第一把胡琴是一个弦子艺人用牦牛角做琴筒,用羊皮蒙琴面,用枝条做拉弓,用马尾做弓弦和琴弦制作而成的。后来,有人将牛角琴筒改为圆木琴筒而流传至今.琴头多由龙头或宝塔顶装饰,意寓吉祥。这种胡琴音质纯正,音量厚重,音色深沉,既适合于行进间跳动时拉奏,又易于制作,深受琴手的喜爱。
      
巴塘弦子的特点
  巴塘弦子歌舞是集诗、琴、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歌舞以琴手为核心,整个舞蹈的节奏由琴手掌握,跳弦子歌舞必有藏二胡伴奏。
  跳巴塘弦子舞不受人数和场地限制,在弦胡手的带领下,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并按能歌善舞者及长者在前的习惯排列,按顺时针方向围成圆圈且按顺时针方向舞动;领舞的弦胡手是控制节奏和整场弦子舞高低潮的主导者。弦子舞开始时,由领舞的弦胡手引入,所有的参舞者按照这个曲子特定的舞步随节奏翩翩起舞,边舞边唱,循环反复,舞曲的速度由慢逐渐加快,把舞曲推向高潮,一场弦子舞结束时, 所有参舞者齐声高喊“谐亚”,意即跳得好,跳得尽兴。在稍作休息后,当领舞的弦胡手拉起另一首曲子时,参舞者再次翩翩起舞,如此一曲曲跳下去,直至弦子舞会结束。
  巴塘弦子的唱词内容可分为七种类型:祭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婚嫁欢歌、情歌、悲歌、祝福歌,其中有六字一句、四句一组的; 有八字一句、两句一组的,每首歌词都可以放进任何一支弦子曲调中舞唱。弦子曲调优美,短小精悍,节奏整齐,易唱易记。女性舞姿以柔美见长,男性舞姿柔中刚劲豪放。与藏区其他地方的弦子相比, 巴塘弦子最突出的特点是更加轻盈抒情、优美典雅,主要体现在曲调旋律、弦胡拉奏手法和舞蹈姿势上。
  从曲调旋律上讲,巴塘弦子突出藏区典型农耕文化的细腻、注重柔和多变,优美抒情的特点,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中汲取了适合自身需要的元素和手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一是音域宽广, 旋律变化更加丰富细腻,调子多为6调式、5调式、2调式,也往往有几种调式交替出现。二是装饰音用得相对较多,某些乐句的尾部,别的地方不加装饰音或只加一个装饰音,而巴塘弦子却加有两个装饰音,第二个装饰音时值很短(多为三十二分音符或六十四分音符),或上扬或下滑,不仅使曲调更加优美,而且也更加抒情。三是从节奏速度上讲,巴塘弦子旋律由慢到快,节奏优扬,充分体现其典雅风格。
  从二胡的拉奏上看,巴塘弦子技巧更丰富更讲究。先说按弦的指位,用的是第一指节的中部或第一指节与第二指节之间的位置来按弦,比通常的弦胡手用第二与第三指节之间的位置来按弦,手指灵活得多;再看弦胡拉奏的把位,巴塘弦子的弦胡手通常不换把位,碰上乐曲出现比第一个把位最高音还高时,是将小指和无名指下移至所需位置来按弦,这样难度更大,效果却更明显; 在空弦的节奏性指颤音上,巴塘弦子用得很多,不仅在乐句尾部加装饰性节奏时用,在乐句中某个过度音上也适时地加上短暂的指颤音,用得很巧,为曲子增色不少。
  从舞姿上讲,巴塘弦子的舞者身姿端庄,抬头挺胸,有弯腰的动作时,也保持上半身的挺直。长袖是其一大特点,舞动长袖使其有翩然之感,双臂舞动幅度就大,因而有舒展飘逸之美。其他地区的弦子, 双臂舞动是随音乐节拍有明显的停顿动作,而巴塘弦子则不停顿, 讲究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流畅感。巴塘弦子踏步、擦步、跨腿步、前点步等舞步也非常轻盈优美,有流畅感。

巴塘弦子的影响
  弦子在巴塘的普及:弦子在巴塘非常普及,城乡各地男女老少没有不会跳的。他们除在劳动之余、时令佳节、朋友聚会、耍坝子时尽情歌舞外,还在婚丧嫁娶、开张营业、乔迁新居、祝寿贺岁之时以跳弦子为主人支撑场面。在巴塘,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还是三岁孩童,只要一听到胡琴声就会忘情地跑去结队欢舞,围着篝火或火塘,跳个通霄达旦,甚至跳上几天几夜也丝毫没有倦意。人们常说,巴塘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可以说弦子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位巴塘人的生活和心态。
  弦子在藏区乃至全国的影响:从上个世纪初叶到现在,著名舞蹈家戴爱莲,音乐家胡松华、罗念一、刘廷禹,画家叶浅予、李唤民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先后到巴塘,对巴塘弦子进行采风、学习、考察。
  《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国内主要媒体对巴塘弦子均作过大篇幅的多次宣传和专题报道。
  1945年,为参加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代表举办的专场晚会上,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女士为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表演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巴塘弦子。
  1954年,在波兰华沙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舞蹈《巴塘弦子》就是中国代表团参演的主要节目之一。
  1964年,巴塘县业余演出队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弦子舞《拉起二胡上北京》受到周总理和贺龙元帅的好评,全体演员还受到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1986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十世班禅大师视察藏区到巴塘时,观看了由数百人表演的巴塘弦子后,异常高兴,对巴塘弦子大加赞扬, 并向演员亲手赐予哈达。
  歌曲《毛主席的光辉》、舞蹈《洗衣歌》、歌剧《柯山红日》、舞剧《花仙卓瓦桑姆》、电影《女活佛》、电视剧《格萨尔王》、电视纪录片《唐蕃古道》、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歌舞节目 《巴塘连着北京》等一大批非常有影的响音乐作品或主题音乐,其音乐素材均取自于巴塘弦子。
  1988年,四川省文化厅将巴塘县城所在地夏邛镇命名为“四川省特色(弦子)文化乡(镇);2000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巴塘县“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巴塘弦子是巴塘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辉煌文化艺术,不仅在巴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在整个藏区广为流传。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巴塘弦子这一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经过不断的继承和创新,将会越开越艳丽。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5 11: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塘弦子: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发表于 2006-12-25 16: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乡的东西我当然要顶了···
发表于 2007-9-25 15: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相关图片集或视频呀,这样看起来才过瘾
发表于 2007-9-29 20: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26 17: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